首页 > 资讯 > 学会要闻 > 正文

上海工艺美术学会举办“数字化与传统工艺美术(非遗)的创新性保护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发布日期:2024-12-10

    近日,上海工艺美术学会和全球中文教师教育联盟主办的“数字化与传统工艺美术(非遗)的创新性保护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会议邀请上海工艺美术行业专家与学者,从学理上共同探讨传统工艺美术(非遗)的数字化建构,厘清数字化对于传统工艺美术(非遗)从价值到应用的影响,以此适应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趋势,努力用数字化赋能传统工艺美术(非遗)的创新性保护与发展。

 

 

    会议由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尹笑非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志致辞,上海工艺美术学会会长周南作总结。

 

 

    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郑土有作题为《数字化与非遗“双创”》的演讲,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我国已经开展了二十多年,无论是非遗项目的数量还是保护成效,无论是在理论研究、保护意识还是在实践操作层面都已经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整体处于领先地位。在实践过程中,社会各界逐渐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中数字化的重要性。当今社会已进入数字化时代,活态的非遗存续于生活之中,受到数字化影响也是必然的。数字化具有便捷、高效、影响大等优势,在非遗保护中运用数字化手段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连接点”的重要手段。在以往的非遗保护中,有不少项目在保护、传承、宣传推广方面已经进行了探索实践,成效显著。但在非遗“双创”方面的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潜力巨大,尤其是在虚拟技术、AI技术的运用等方面。

 

 

    东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慧在题为《江南手工织布的数字活化与创新》演讲中,阐明江南手织土布是江南地区汉族人民的传统纺织工艺品,明清以来在民间广泛使用,极具江南地区传统民间特色。她把研究重心立足江南手工织布传统工艺,通过田野考察、数据采集、创意赋能和活化推广,实现1000余种织物纹样、图案和工艺的数字化存档、跨界融合创新创意设计,深入探索实践江南手工织布的数字活化与创新。该研究成果在文化遗产的深入挖掘和数字活化基础上,依托“产学研用”建立的“技艺赋能”“创意设计”和“文化推广”三大板块,通过板块之间联动产业上下游,实现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创新,研发文化创意设计产品,带动居家女性就业增收,推动江南手工织布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副教授陆鸣在题为《虚实之间——工艺美术在数字时代下的认知探索》演讲中指出,工艺美术(非遗)作为实用美术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伴随着时代变迁,承载着不同的使命和责任。新时代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刷新了人们对工艺美术的认知,从品类、材料、技术、创作途径到行业、消费市场、社会需求都进入翻天覆地的变化涌动中。基于这个前提,重新审视和讨论工艺美术传统与现代、数字化对传统工艺美术(非遗)的影响具有相当的时代意义。如果用“虚”与“实”来映射“数字化工艺美术”与“传统工艺美术”,首先要摈弃的就是将两者对立比照的思考方式,“数字化”可以简单理解为一种新型工具,与之前任何一门传统工艺的工具一样,都是来源于人类劳作生活,提取自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的元素,区别只是提取深度和使用方式的不同。因此“虚”“实”是一体两面,两者结合,更好探索工艺美术当下的历史使命和承载。

 

 

    上海君润网络创始人兼CEO、上海均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君在题为《传统艺术在数字艺术中的应用——游戏美术对传统美术的传承思考》演讲中,通过观察中国游戏行业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游戏美术在产品中的作用及玩家认可度,总结发展规律,并注意到传统美术对游戏美术的深远影响。中国游戏产业从美术外包起步,随着互联网普及和网游代理公司的兴起而迅速发展。游戏美术也随产业升级变得愈发重要,从最初的“项目皮肤”转变为重要的数字商品。但游戏美术设计师的师承背景多样,行业美术理论缺乏统一梳理,导致美术知识的来源模糊不清。他通过回顾游戏产业和游戏美术的发展历史,探讨中国游戏美术的传承来源,以及未来如何持续促进传统美术在游戏这一新载体上的传承、传播与发展。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章莉莉教授在题为《数字化设计研发助力非遗存续力建设》演讲中,表示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非遗保护与传播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涵盖了数据采集、存储、设计创新应用等。她结合具体案例探讨了数字化技术助力非遗传承的创新路径,提出应重视培养传承人的数字化传承能力,并介绍长三角传统工艺数字化研修班教学中的经验做法,探讨了如何运用数字化技术全面采集、记录和保存非遗项目。她展示了学生运用数字化手段进行非遗创新设计案例,包括竹编参数化设计、皮影动画、二十四节气——音乐可视化等案例。数字技术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也为非遗项目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

 

 

 

供稿 ▏学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