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学会要闻 > 正文

上海市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青年学术研讨会观点集萃

发布日期:2024-12-06

    11月30日,上海市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2024年度青年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主题为“欧亚国际格局新发展与中国欧亚外交新征程”。本次会议共设四个分论坛,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40余名青年学者展示了其科研论文成果,其中多篇论文获得学会表彰。

 

    分论坛一主题为“大国关系与地区秩序”,由同济大学教师苟利武主持,学会原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前副校长范军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杨波担任评议人。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杨光铭认为美欧战略学术界围绕“北约瓦解之后”这一议题的相关讨论揭示出北约的内部张力。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生陈佳蕊梳理了金砖国家机制的发展历史、未来的制度化建设、扩员带来的影响、机遇与挑战。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杜秋卓认为,为推动中俄北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两国需要在尊重彼此战略利益的基础上,加强合作机制建设,特别是在经济技术风险和组织基础方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硕士生黄昱恺提出从深化经济互联互通、推进军事透明化、加强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等方面着手,以应对美国安全化逻辑驱动下的亚太战略挑战。安徽师范大学硕士林润泽认为:“美国海外研究中心理事会”的主张和实践,反映了考古学家这个群体在美国文化外交中的特殊角色,展示了当今美国外交工具的新样态,值得高度关注。武汉大学的王恩术认为,目前我国高校在涉俄法治人才培养的进程中,存在学生涉俄法律实务能力未得到充分培养,高水平涉俄法治教师缺乏,培养方案设置不合理,与俄罗斯法学院校国际化合作进程缓慢等问题,应与更多俄罗斯高校开展涉俄法治人才培养合作。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王莎指出印太视角下印度的准同盟国家身份呈现出弱化与维护战略自主的矛盾、战略失信与合理化战略失信的冲突以及将东盟与“全球南方”工具化的特点。山西省交城县委党校特约教师蔚吉睿指出,亚洲命运共同体构建的进程,既需要地缘政治家和战略家的预见,也需要积极去规避风险。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陈立赢认为,在未来随着国际权力格局、国际制度以及主导规范的进一步变化与发展,北极地区的国际秩序也将会出现相应的变化。上海音乐学院赵洋老师认为,以音乐艺术作为切入点研究中俄关系发展的内生动力,有助于更加全面地理解中俄关系的发展脉络,为进一步推动两国关系向前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和要素。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袁维杰、王玉芳认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需要加强数字经济战略对接、搭建数字技术、数字人才跨境交流,共同营造开放包容的数字经济合作环境。

 

    分论坛二主题为“带盟对接与中亚研究”,由上海外国语大学项宏伟博士主持,评议人为学会副会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主任强晓云研究员、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毕洪业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郭见田认为油气行业的所有制结构变迁是导致哈萨克斯坦政治冲突爆发的根本原因,而资方与政府忽视工人群体的经济诉求则是导致冲突爆发的直接原因。上海社会科学院硕士研究生李弘认为欧盟正是利用其原先持续推进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治理方面的优势,推动中亚绕开俄罗斯与欧盟进行规范性对接,这为欧盟在该地区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创造了有利条件。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梁俊彬认为,跨境电商的未来发展需要在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中不断调整战略,以适应局势的变化,并在基础设施、政策协调、法律统一等方面做出努力,以实现区域内外的互利共赢,推动全球数字经济的繁荣。新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马晓彤探索哈萨克斯坦如何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农牧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为中亚地区提供对策建议。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王博雅认为积极发挥上合组织平台作用有利于克服阻碍,推动合作。上海海关学院硕士王硕鹏认为可以通过加速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充分发挥跨境电商的桥梁作用、强化数字治理工作、协调法律和监管框架有效地推动两大经济框架在数字时代的深度融合,实现共同发展。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遇翰飞认为通过加强国际传播能力、拓展区域合作领域,团结“全球南方”力量,能够有效化解国际合作中的外部风险。西安外国语大学硕士张可妤研究了中亚女性劳工在俄罗斯的入境成本、用工许可、工资水平、劳动强度等情况。上海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王苑认为,俄罗斯境内中国工业园在促进中俄经济合作、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以及加强两国产业链互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吴岚聚焦俄乌冲突后移民双向流动的最新动向,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维度探讨移民流的重新分配、移民接受国和输出国双重身份的叠加效应给迁移两端国家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分论坛三主题为“俄罗斯政治与外交”,由曹亮博士主持,评议人为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刘军教授,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刘军梅教授。

 

    延边大学硕士研究生刘洋探讨了俄“向东转”政策的新特点及其未来发展趋势,为更全面地理解俄罗斯的外交转型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上的参考。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师丹阳认为从长远看,“战略东转”前景广阔,契合世界多极化发展大势,且自身具有诸多优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杨宗灵认为在新版海洋学说的指引下,俄罗斯通过发展航运贸易、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以及强化太平洋舰队,在亚太地区不断发展其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增强其地区影响力,试图在海洋战略层面实现俄罗斯“转向东方”的政治目的。复旦大学本科生应雨希认为俄乌冲突的发生已过去两年有余,但因其产生了一系列全球政治经济变化,还在不断地影响着世界能源市场格局。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袁梦认为俄罗斯欲强化在中亚地区影响力的雄心恐成效有限。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张泽华认为俄罗斯的“全球南方”政策虽然缓解了其面对西方制裁经济压力,但长远来看,仍缺乏进一步深化的理念契合与价值认同。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邹文卉以叶卡捷琳堡作为案例,梳理不同阶段的政治动态,从城市政治层面展现俄罗斯转型30年以来重建垂直权力体系、平衡政治稳定与发展需求,并最终在稳定和发展之间选择了前者的复杂过程。浙江大学刘淑华、朱思晓认为俄罗斯“转向东方”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背后更多折射出以政治逻辑为主导的综合逻辑,使俄罗斯高等教育呈现出从依附发展向自主发展的转变,同时也隐喻着俄罗斯高等教育的输出向度在持续增强。鲁东大学徐昱东、李丁祎、潘凤磊认为俄罗斯“向东看”最初借助亚太经济发展的机遇,促进俄罗斯经济发展,而俄乌冲突后,“东向战略”升级为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格局向有利于俄罗斯全球利益转变的战略构想。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国际关系学系博士研究生刘添认为随着特朗普又一次入主白宫,俄欧关系和跨大西洋关系也将进一步发生变化,作为目标和手段的战略自主之间的转圜有待进一步的考察。

 

    分论坛四主题为“欧亚政治、安全”,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庄安林博士主持,评议人为学会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余建华研究员和上海大学博士生导师张丹华教授。

 

    上海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陈宁认为图尔古特•厄扎尔为正义与发展党执政时期土耳其走向多边主义、更加强调全方位平衡的对外战略奠定了基础。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黄施诚聚焦于经济制裁发起后行为的博弈过程,同时将经济权力作为结构端与该过程连接。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柯研认为自“后冷战”时代以来,波兰通过内外措施推动自身本体安全的重塑。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讲师杨睿指出通过增强军事能力与强化国际合作,捷克旨在有效应对来自俄罗斯的潜在威胁,确保国家安全与稳定,但是捷克的战略调整举措却也同时暴露了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脆弱与挑战。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凌梦远认为后苏联空间的分化、俄罗斯外交战略的紧缩、欧美积极推动和平议程等加速了纳卡问题的解决。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刘佳认为尽管新欧亚安全架构为区域合作与稳定提供了新思路,但其实施效果和未来发展仍充满挑战,需要俄罗斯在应对内外压力的同时,寻求更广泛的国际合作。辽宁大学硕士研究生宋召胜认为普京时代的战略路径表明,国家核心利益取代文明中的意识形态因素成为国家行为的首要指南。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闫咏琪认为西亚地区经济走廊的重叠呈现出竞争、平行、融合三种不同的互动模式。深圳大学特区经济研究中心博士后、助理研究员姚威认为俄乌冲突是掺杂着族群冲突、精英决策、地缘政治、大国博弈的复杂难题。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朱亦凡认为俄罗斯通过战争状态重启了数字经济和控制论转型,这将使俄罗斯走向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道路。

 

 

 

供稿 ▏学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