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12-04
近日,上海市哲学学会主办的“中国式现代化与思想文化建设”中青年论坛在上海市委党校举行。来自沪上多所高校、社科研究机构的中青年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文化主体性等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与交流。会议由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陈胜云教授主持。
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力之作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个理论命题的真实性”的主旨发言。他认为,所谓理论命题的真实性是指,它是发生于实践过程中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在实践中去进行理论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个理论命题的真实性,是建立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真实性理论命题,尽管研究角度不同,但都涉及马克思主义能否运用于中国实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学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张自慧作题为“‘文明以止’‘止于至善’:走出现代化科技伦理困境的价值柱础”的主题发言。她指出,面对智能时代AI等新技术奔涌的浪潮,社会及学术界存在科学乐观主义与科学悲观主义两种倾向。如果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和指导科技的发展,就既不会盲目乐观,也不会消极悲观。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一向追求“至善”,崇尚“中道”,具有“文明以止”“中和位育”的智慧。建议运用中国的“时中”思想,引领科技以人为本,一路向善,让科技的未来向上向前、向善向美,实现技术与伦理的双向奔赴、人与AI的和谐共生。
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肖鹏作题为“何以‘契合’——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的根本关联”的主题发言。他表示,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要求具有深厚的理论前提,即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之间的内在契合。因此,阐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二者之间的根本关联,是研究二者“何以契合”的先决条件。从方法论上看,必须破除“机械拼接”和“牵强比附”的关联机制;从规范性上看,必须在“一般”中把握“具体”、在“异质”中把握“同质”、在“古今中西”中把握“根本”;从主体性上看,必须深入到“生活世界”之内贯通“主义”逻辑和“文明”逻辑,方能真正理解“新的文化生命体”的主体实践要求。
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徐国民作题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生成逻辑及其建构原则”的主题发言。他认为,中华文化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化结晶”,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文化综合体”。这一“文化综合体”在思维方式上实现了辩证思维与分析思维的有机统一,价值观上实现了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文化形态上实现了“一元”指导与“多样”的共同发展,文化功能上实现了动力与平衡的有机统一。
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唐青州作题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产党人‘心学’思想的学理探源”的主题发言,她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产党人党性“心学”的系列论述在继承以往党性修养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开出了一个以党性理论教育与党性修养提升为核心内容,以知行合一的党性修炼为工夫抓手,以推进党的建设为目标的集马克思主义理论、党性修养理论和传统文化精华三者融合的新的文化形态。她立足文化哲学视野,从立论之根、理论之基、底蕴之源三个方面,分析了这一思想成为新时代重塑共产党人精神世界、加强政党建设重要的理论和方法指引的内在学理支撑以及对于新时代共产党员提高党性修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专家学者们还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等主题展开提问互动。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家珉作点评和会议总结。
供稿 ▏学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