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7-20
7月10日,上海市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论坛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
大会审议并通过了第六届理事会工作报告、监事工作报告、财务收支审计情况报告、修订后的章程,选举产生了研究会新一届理事和监事。在新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选举产生了研究会常务理事和新的领导班子:朱惠军任会长,王瑛、刘林、宋敏娟、赵刚印、张志丹、曹泳鑫、廖大伟任副会长,刘林兼秘书长。
新任会长、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朱惠军代表新一届理事会表示,学会在历届领导带领下,在广大会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产生了广泛影响力。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学会将紧密团结依靠广大理事、会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抓机制联合、资源聚合和队伍整合,持续打造学会高质量发展的“大格局”“大平台”和“大舞台”。
朱惠军表示,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奋进新征程,学会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牢记学会宗旨,要抓机制联合,坚持以研究宣传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己任,努力搭建推动发展的“大格局”;要抓资源聚合,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刻领会好习近平总书记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搭建党的建设的“大平台”;要抓队伍整合,发挥好本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优势,依托市社联为青年学者搭建的各大平台,用好用足理事会成员单位青年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各项政策,不断加强毛泽东思想的时代价值及其在新时期的应用和发展,努力搭建人才培养的“大舞台”。
随后,研究会和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共同举办“‘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讨会。副会长、上海大学教授廖大伟主持会议。
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刘林教授在主旨发言中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人民民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应有之义”这一理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民主与现代化关系的新认知。从理论根基来看,“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国家与民主学说的逻辑必然,它彰显了对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的本土化创新;在实践道路上,满足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是推动和塑造当代中国民主的逻辑驱动;在制度构建层面,健全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是保障现代化目标实现的重要制度支撑;从文化视角审视,人民民主的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动力。
副会长、《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常务副主编曹泳鑫教授在主旨发言中指出,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者和最杰出代表,领导党和人民开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新道路,取得反帝反封建的彻底胜利,建立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人的新中国,改变了中国几千年旧历史进程,进而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改变了几百年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旧历史进程。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创举在毛泽东这里绝不是偶然性的,而是成竹在胸、有的放矢。这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矢”射中国革命建设的“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毛泽东思想是这种成功结合的理论成果,中国革命和建设从胜利走向胜利是其实践成就。当今我们正在进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为之做出了奠基性贡献和卓越开拓。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邵雍教授在主旨发言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独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对此曾经作过艰辛的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色在毛泽东时代已经初步显现。毛泽东以丰富的历史知识、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对此作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奠基,是值得研究的宝贵精神遗产。
常务理事、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徐光寿教授表示,党的三大上,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和中央局成员,首次进入中央领导层。这是毛泽东坚决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大力开展工农运动和发展党的队伍的结果。按照建党之初党的工作重心是开展工人运动和发展党的队伍的要求,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不仅成功地领导了建党之初取得完全胜利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而且从党的二大至三大期间发展了超过全国党员增量的三分之一,给党的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在党的三大召开前,毛泽东就被调到中央参加筹备工作。党的三大上受到陈独秀的公开表扬,因而顺理成章进入中央领导层。
理事、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赵勇教授认为,从毛泽东推进第二个结合历史贡献来看,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要素,内在包含了第二个结合的基本内容,明确提出“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依据,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阐明了对待古今中西的态度,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立场。开拓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标识性概念。提出了“思想建党”,创造性提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塑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领导力量。
理事、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主任魏青松教授指出,“两个结合”重要论述的提出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可以从理论渊源、价值诉求、实践基础、情感维系、历史逻辑等五方面来进行整体理解。“两个结合”重要论述为我党提出了更高要求和使命责任担当,顺应了我党进行理论创新、不断创新话语体系、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客观诉求,改善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和风貌,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四个自信”,提升了中国文化软实力。新时代,增强对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全面把握“两个结合”重要论述的内涵和时代意蕴,对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供稿 ▏学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