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学会要闻 > 正文

上海市劳动保障学会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

发布日期:2024-07-01

    近日,市劳动保障学会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座谈会,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论述。

 

 

    学会会长张岚以《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上海勇当高质量充分就业排头兵贡献学会智慧》为题作了发言。他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在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深刻总结了新时代就业工作规律和经验,深入阐述了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践路径和工作要求,系统回答了事关就业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了战略指引和行动指南、注入了强劲动力和坚定信心。他从“充分认识就业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重要意义”“为新时代中国就业发展理论的贡献上海智慧”“进一步研究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上海方案”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体会,并表示,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学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学会要以此为根本遵循,汇聚社会力量,加强对新时代劳动就业工作规律性认识和研究,为上海继续做好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排头兵先行者,构建中国就业理论体系做出学会的贡献。

 

    原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王大犇认为在就业领域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有活不想干”,这就需要端正择业观念,另一种情况是“有活不能干”,人力资源供需不匹配。要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科学研判人力资源发展趋势,统筹抓好教育、培训和就业,动态调整高等教育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供需对接机制,力求做到人岗相适、用人所长、人尽其才,提升就业质量和稳定性。

 

    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室主任王红霞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波动带来的就业形势压力,尤其是青年群体就业市场形势的新变化,对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提出三方面建议:一是稳固就业岗位存量,夯实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基础;二是培育就业岗位增量,提升高质量充分就业成效,向全社会传递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信心和实力 ;三是护航和转化就业岗位流量,创新就业促进和就业支持机制,让AI等新技术赋能高质量充分就业。

 

    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顾琴轩谈了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意义,提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需要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与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相结合,与新产业和新业态发展相适应。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卿石松教授在发言中提出,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以此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与其教育和技能水平相匹配的高质量工作岗位。另一方面,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动态调整高等教育专业和资源配置,发展职业教育和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就业市场和技术革新需求。

 

    副会长蔡建平针对当前存在的充分就业的质量不高,就业容量还不够大、不够稳定,就业的人力资源供需不匹配等问题提出建议:进一步减轻企业用人的负担,鼓励企业多用工、稳定用工;适当调整、修改一些不尽合理的用工政策;进一步扩大、增加灵活的用工措施,降低用工门槛;完善各类社会保障措施,推进多层次社会保障,使各类社会保障做到广覆盖、保基本、灵活多样,形成企业可承受、劳动者满意、社会和谐的就业环境。

 

    副会长、上海市蓝白律师事务所主任陆胤认为要促进就业,就需要营造更好的企业营商环境。高质量就业,不仅仅是有工作,还要有良好的职业环境和员工关系。要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正确就业观,以择业新观念打开就业新天地。要引导企业和劳动者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双方包容,相互尊重,科学管理。

 

    百联集团人力资源部部长冯力谈到,2021年开始实施“员工转型成长计划”,通过“发展项目吸纳、内部岗位转换、员工赋能培训”等措施,在发展中解决员工转型问题。面对经济数字化转型新趋势,将进一步从“人才培训”上入手,打造能力体征综合体;在“校企合作”上发力,优化人才培养“供应链”;从“保障激励”上并进,激活人才管理“动力源”,提升就业质量和就业岗位稳定性。

 

 

 

供稿 ▏学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