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学会要闻 > 正文

上海市信用研究会举办第六届“诚信上海”信用创新论坛

发布日期:2024-06-18

    6月7日,由上海市信用研究会主办的第六届“诚信上海”信用创新论坛成功举办。上海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社会推进处处长袁豋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政策法规处处长郁能文出席论坛并致辞。上海市信用研究会会长、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教授洪玫主持会议。

 

    洪玫表示,第六届“诚信上海”信用创新论坛邀请政府、高校、社会机构、企业信用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务工作者,重点围绕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结合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深入研讨,为扎实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言献策。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信用研究所所长韩家平研究员作了“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定位、进展、挑战与对策”的主旨演讲。他认为要加快推动社会信用立法,建立健全统一规范、协同共享、科学高效的信用修复机制,探索重点人群信用体系建设,推动信用便民惠企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信用研究中心主任田侃研究员作了“政府信用监管的基础性作用和创新方向”的主旨演讲。他认为要完善法律法规等监管制度、建立全面的信用信息系统、加大现代科技在信用监管中的应用、强化跨部门协作和信息共享。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沈瑶教授认为,在现有基础上有必要建设更具权威性和普适性的社会信用体系,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并不断探索其定位、挑战和对策。政府在实施社会信用监管的同时,也要接受社会对其信用的监管,从而在社会信用体系中发挥其基础性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方显仓教授认为,完善信用监管机制必须进行“五化”:一是主体多元化,二是过程系统化,包括事前、事中、事后各环节的有机链接,三是监管差异化,四是统一规范化,对每一类每一级进行统一规范,五是干扰最小化。

 

    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叶谦教授认为,信用机制创新是推动上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市场效率、创新监管、促进经济转型、提升社会治理及深化国际合作等措施,实现上海信用体系全面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

 

    上海大学全球品牌信用研究中心包国强教授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城市治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信用体系是城市治理的重要支撑,要通过不断优化信用体系和监管机制,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为建设更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做出贡献。

 

    湖北经济学院信用管理专业林江鹏教授以湖北省十堰市为案例,分析了乡村振兴的财政、金融和社会资本多元化投入机制,结合我国农村经济风险性及农村金融体系弱化特征,提出构建金融服务体系、信用评价体系、风险防控体系和产业支撑体系的对策建议。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金融学院刘晓明副教授认为,随着绿色经济的发展,信用评级与ESG呈现融合的趋势。提出要推进将ESG融入企业征信、信用风险模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使ESG评价成为信用评级和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师范大学全球城市研究院王宇熹副教授认为,城市信用评估的标准和流程应公开透明,鼓励采用多维度评价体系,不仅关注经济指标,也要考虑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减少城市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促进区域之间的平衡发展和社会的整体和谐。

 

    华夏经济发展研究院潘文渊研究员认为,良好的信用记录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促进资金的流动和资源的有效配置,信用的效能直接影响到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经济活动的活跃度,通过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和不断创新,激发市场活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会秘书长、上海海事大学经管学院袁象副教授认为,近年来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信用理念、信用制度、信用手段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充分发挥信用对优化营商环境、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交易成本、防范风险的重要作用。

 

    副会长、上海大学经济学院倪中新教授在总结中表示,八位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等角度分享了关于如何通过加强信用监管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真知灼见,并且都不约而同地指出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于信用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黄韬研究员结合即将生效的新《公司法》在公司资本制度方面的制度变迁讨论了公司法的信用观,认为在对待公司债权人保护的问题上,良好信用法制体系的打造并不等于债权的绝对保护,而是以信息披露监管为基础建构起合理的风险分配规则。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彭辉研究员分析了各地法院通过物联网电子封条、物联网称重系统等方式,积极探索“物联网技术”赋能“智慧执行”的新路径,有助于实现对被执行财产的“活”查封、“快”处置和“智”监管,助力中小企业动产融资迈向更高层次。

 

    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庄加园教授认为,近年来破产预重整的大量适用反映了尽早拯救危困企业的需求,但相关法律发挥还需进一步完善,他介绍了《德国企业稳定和重组框架法》于2021年新设立的破产前债务人重整和重组新工具,及其借鉴意义。

 

    上海理工大学法学院郑依彤副教授认为,信用修复制度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但在实践中也面临挑战:信用修复是否会破坏社会信用体系的调控力度,修复条件如何兼顾形式与实质,信用修复的结果如何兼顾个体救济权和公共知情权,上述问题值得理论界和实务界进一步探索。

 

    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讲师虞李辉认为,对于有一定实践经验需要成果固化的地方有必要推动地方信用立法,并且在价值选择上需要把握惩戒与服务的关系,在制度设计上尽可能打造有担当的服务型政府,让信用主体更能感受信用服务。

 

    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张陈果教授在总结中表示,此节讨论内容丰富,各位专家学者的发言对进一步完善信用制度、优化营商环境富有启发意义。

 

    深信数据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信用风险分析总监周岩分享了如何利用深度信用分析的技术,帮助解决业内存在的分析数据滞后进而信用分析无法前瞻的信用管理挑战。

 

    佳信隆(上海)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君认为,企业创新发展将更趋向业务场景化、流程数字化、数据资产化、风控智能化、服务生态化,而信用管理的目标就是将其流程化、数字化、自动化,实现互联互通,创建闭环信用管理环境。

 

    高柏(中国)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业务发展部总经理涂庭华认为,在普惠金融领域风险防控至关重要,监管部门对催收行业提出更高要求,有关部门也正在研制催收的国家标准,进一步规范催收行业。

 

    上海鼎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卞峥总经理阐述了大模型在企业信用风险领域的重要作用,大模型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处理,提高了人员分析信用风险指标和企业信用报告的效率,降低了工作负担和错误率,使信用风险评估更为精准。

 

    卓宝集团风险控制部总监梁光友认为,在企业从事风控和信控实务工作需要的是懂法律、懂财务、懂市场、懂行业、懂产品、会做表、会调研、会沟通、会谈判的综合人才,建议企业信用管理要扩展到内控管理、供应链金融、投融资等更广的领域。

 

    长三角投资公司战略管理部总经理叶继涛在总结中表示,业界的专家积极利用学会平台,做了精彩的报告,为信用服务业更好支撑实体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供稿 ▏学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