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学会要闻 > 正文

上海市延安精神研究会举办“延安精神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学术论坛

发布日期:2023-12-19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奋斗和实践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弘扬延安精神,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月9日,由上海市延安精神研究会、上海海洋大学主办,《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编辑部、《思想理论教育》编辑部协办,上海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上海市社联2023年度学会重大学术活动合作项目“延安精神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学术论坛在上海海洋大学举行。

 

 

    上海海洋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宋敏娟,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宣传处副处长张晓飞,延安市延安精神研究中心主任冯枚,上海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原会长、上海海洋大学原党委书记叶骏等领导及来自全国高校近百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宋敏娟表示,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紧密结合,就是要从历史中借鉴经验,从精神中汲取力量,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

 

 

    张晓飞指出,要用延安精神铸魂育人,形成育人合力,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

 

 

    冯枚认为,我们要深刻认识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叶骏提出,学习弘扬传承延安精神,要结合人的现代化,提升现代文明。

 

 

    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二处处长吴海勇在主旨报告中,从历史背景、历史经过、历史要义等方面,对“七一”建党日之由来作出梳理论述,并对其价值意义进行阐发。从历史上看,“七一”建党日是在延安全民族抗战即将一周年历史大背景提出的,毛泽东高瞻远瞩地提出建党17周年与抗战一周年的双主题纪念构想;“七一”建党日是几经周折而确定的;对“七一”建党日历史内涵的认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人民为政治基础的初心使命。

 

 

    上海市委党校哲学部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黄力之在主旨报告中指出,延安驻扎的十三年是一次重大转折,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关系问题,即第一个结合的问题。今天第二个结合的意义越来越浮出水面,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开放未来面临的问题,不仅是西方关闭对中国的大门,还在于文化问题。第二个结合是顺应时代之需回答了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问题,是对古今中西的破解。

 

 

    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邢云文在主旨报告中围绕三个问题展开论述:一是如何看待精神谱系,一方面是党改造客观世界这条线,另一方面是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主观精神成果。二是延安精神十三年有什么特殊性,延安精神标志着党思想上的成熟。三是延安精神在党的精神谱系中的独特地位。延安时期最关键的是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最大成果是毛泽东思想。

 

 

    上海市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朱鸿召带来题为“延安精神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意义”的主旨报告。他以总书记的两次重要讲话为例引出延安精神于中华现代文明的意义,2022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率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指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精髓;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讲话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总书记强调实现新的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在延安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分论坛上,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延安大学、沈阳农业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等9所高校代表作主旨发言,与会人员围绕主题展开深入交流。

 

 

    上海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授张远新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包括文明的全面性、文明的多样性、文明的平等性、文明的包容性和文明的互鉴性等内容,展现出不同于西方又超越西方的全新文明理念,为理解文明深刻意蕴、把握文明发展规律、处理不同文明关系、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具有重要的引领意义。

 

    上海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书记徐俊峰教授认为,延安精神具有政治标识、实践标识以及自我革命的三重标识,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的现代化是传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三重路径。

 

    上海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焦娅敏讨论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概念出场,用“两个超越”解释何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她认为5000年的文化滋养、人民和历史的选择、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现实逻辑,并从立场、观点以及方法三重路径指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辩证扬弃的观点。

 

    沈阳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室主任韩丽副教授从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人民立场、发扬斗争精神四重向度探讨延安精神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启示。

 

    来自大连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张琳琳、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李忠鹤、延安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胡淞、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宋卓以及上海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陈俊文,分别从历史和现实两重维度探讨延安精神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代启示、成功密码、弘扬路径。

 

    在“延安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分论坛上,六位嘉宾围绕论坛主题分享了自己高屋建瓴的学术观点。

 

 

    上海九三学社市委专职副主委李国娟教授认为,延安精神与中华传统价值观在传统道德伦理、社会公德、个人修养和文化自信等方面有着高度契合性。延安精神以中华传统价值观为基础,吸取其优点,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精神。中华传统价值观为延安精神提供了源远流长的文化基因和智慧,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红娟教授认为延安精神内容丰富,其中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等都体现着对中华传统知行观的契合性。一是契合并创新了传统知行观的知行内涵;二是契合并创新了传统知行观的知识主体界定;三是契合并创新了传统知行观的知行关系论。

 

    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芳教授从延安时期中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必然、延安时期中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具体举措、延安时期中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效及意义等方面展开阐述。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邵雍教授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大方面对毛泽东部分思想进行了分析,探究了毛泽东与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征的关系。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仰飞副教授分析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践路径、特点与现实启示。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李乖同学从文化生发向度、文化承袭向度、文化阐扬向度阐释了延安精神的文化属性。

 

    在延安精神与“中国之治”分论坛,来自上海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9位高校代表作主题发言。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庾向芳教授认为,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在积极探索、推进、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历史阶段,透过延安时期贸易管理制度的变迁,可以管窥中共在延安时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体系构建进行的积极探索与实践。

 

    上海立信金融会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经纬教授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具有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价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认知,其中的情感基调可以陶冶大学生的审美情感,而其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则有助于大学生确立科学的审美标准。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叶海涛教授认为,井冈山和延安是中国两大革命圣地,连接这两大革命圣地的是举世瞩目的长征;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井冈山精神和延安精神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处于二者之间的长征精神是具有原创意义的民族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长征路上的不竭动力,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资源。

 

    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徐成芳教授以“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向世界讲好“红色中国故事”的历史经验与新时代意蕴”为题发言,以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为依据,从重重考验:冲破封锁、改变认知;伟大成就:创理论、树形象、增认同;时代意蕴:掌握话语先机,实现内外双赢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河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苏琪教授从伟大斗争精神和延安精神的关系入手,从政治方向和理论底蕴、实践品格、新时代、价值意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伍洋从延安精神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关系、延安精神融入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意蕴、延安精神融入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杨千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施苏生、阜阳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杨飞飞分别以“全过程人民民主视阈下的延安时期党外人士座谈会”“延安精神融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路径研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形象建设研究—基于《共产党宣言》文本解读”为题进行发言。

 

    朱鸿召会长在总结时表示,本论坛对延安精神的研究在角度基础上提供了新的维度,有利于深化我们对延安精神之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价值意义的认识,为新时代深化延安精神教育、研究和宣传做出了积极探索。

 

 

 

供稿 ▏学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