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学会要闻 > 正文

上海市哲学学会举办2023年年会暨“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思考”理论研讨会

发布日期:2023-12-06

    为进一步推动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研究与哲思成果走向深入,11月18日,上海市哲学学会2023年年会暨“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思考”理论研讨会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举办,4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使命、文明根基、主体性建构与内在规律等重大问题展开深入研讨和交流。

 

    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电力大学教授李家珉作了哲学学会年度工作总结报告。他表示,上海市哲学学会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即将过去的一年,学会在市级研究成果评奖、课题申报、征文响应、社会科学普及、跨学会合作诸方面取得进展与成果,同时学会也需进一步夯实基础性,增强广泛性,整合力量,展现特色,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充分发挥哲学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中的独特作用,有所新作为。

 

    学会会长、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吴晓明在主旨发言中表示,现代化的普遍性源于世界历史的权力架构,现代化是任何民族不可避免的历史命运。中国式现代化是根据中国特定的社会条件与历史环境的具体化、现代化的展开方式,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确立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明确提出,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在实践中取得自我意识。从学徒状态到自我主张的转折,有助于构建具备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在这种发展状态中,一方面依然要坚持学习外部有益经验,另一方面则需经历文化结合的锻炼,造就中国式的、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在当今历史性实践中,文化传统被开启、复活与重建为本质的、伟大的东西,现代化的成果需要扎根于文化传统。

 

    在主题发言环节中,学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张自慧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运用中国文化中“文明以止”的智慧,有助于构建合理的伦理道德规范,并对现代性进行有效的规约,为现代性难题的化解探究应对之策。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肖鹏对中国式现代化主体性建构作了阐述。他认为,中华文明与中国哲学处于西方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之外,“第二个结合”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表现出对西方现代化的批判性超越。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的生成空间,正是通过西方现代化曾打开的世界历史意义的没落来开辟。

 

    学会课题组代表、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高惠珠认为,与时俱进是哲学工作者的使命担当。新时代新征程,哲学工作者的话语要用新的话语表达,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有新的理解和深入阐释。课题组在成果中阐明了现代化的起源、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起源与发展、人民共同富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学意蕴、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创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智能革命、拓宽人类文明新形态等的理解。

 

    在自由发言中,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张生泉指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体性的思考,哲学层面上是从可能与现实、个体与集体、显性与隐性等方面进行阐释。具体而言,涉及老年人、成年人、未成年人三个群体。既需要发挥老年人对完满生活的能动性追求,也需要关注成年人心理状况,同时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讲好中国故事,做好中国事情,需要展现艺术在学生全面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东华大学教授贺善侃表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思考需要从普遍性与特殊性、外向性与内生性、自主性与依附性、经济与文化、中国与世界等方面进行考察。中国式现代化具有自己的内生动力,通过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克服依附性并确立自信,用先进的文化思想武装国人。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中国的现代化也是世界的现代化。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毛勒堂提出,对于历史的中国与现实的中国的关注要立足于中国现实问题。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凝练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需要置于总体性视域下来进行。

 

    上海海事大学教授冉光芬对作为概念本身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思考”进行考察,“思考”意味着从顶层设计出发,哲学思考既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思考而展现出一种超越性,同时也需要从多角度进行,展现出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多维度特征与架构。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徐国民认为,建设中华现代文明需要关注近代中华文明蒙尘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文明发展呈现的态势与问题、构建何种文明新形态等问题。“第一个结合”与“第二个结合”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郑国玉表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哲理体现了量变与质变、普遍性与特殊性等辩证统一原理,但中国式现代化在当前历史阶段并非完美的现实模型,哲学学者要以批判性思维,关注中国式现代化在具体现实中遇到的诸种问题。

 

    上海对外贸易大学教授潘宁提出,“第二个结合”提出将进一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为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并将中华民族伟大智慧从更深层次上注入马克思主义。同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魂脉确保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前进的时代方向,筑牢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根脉。

 

    东华大学讲师吴荣认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思考涉及现代化及其内在规律性。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现代概念本质上是社会历史性范畴,对现代本质规定的解析只有在与特定的社会历史领域相结合中才有可能。

 

    学会副会长、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陈立新总结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上的重大突破。中国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个阶段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所经历的必然性环节,而文化根基成为最主要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表现出文化的主体性特征。同时,哲学社会科学也需要与时俱进,在文化主体性的理论建构中摆脱西方话语的制约,讲好中国故事。

 

    本次会议由上海市哲学学会、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与价值观”创新团队主办。

 

 

 

供稿 ▏学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