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学会要闻 > 正文

五家学会联合举办“开放包容精神与编辑出版工作”研讨会

发布日期:2023-12-01

    11月16日,上海市编辑学会、上海市语文学会、上海市外文学会、上海市辞书学会和上海市古典文学学会联合举办的“开放包容精神与编辑出版工作”研讨会在线举行。旨在深刻理解和把握“第二个结合”,总结和归纳开放包容精神对编辑出版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具体要求,进一步促进学界与出版界交流,推动学术成果转化为精品出版物。研讨会由市编辑学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陈雅赛主持,各学会理事、会员90多人在线参加。本次会议是上海市社联第十七届(2023)“学会学术活动月”系列活动之一。

 

 

    上海古籍出版社原社长、全国劳动模范、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获得者高克勤在题为《传承中华文化,打造传世精品》的发言中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古籍承载着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传承中华文化,首先要保护好、整理好这些古籍,进而在传承的基础上打造新时代传世精品。古籍整理出版工作者,要积极参与系统挖掘整理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的古籍文献的工作,找准与时代的对接点,运用新的学术观念、理念、语言,对传统经典进行再诠释,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并及时将这些创造性成果予以出版。

 

    市外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吴赟在《对外翻译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主旨发言中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翻译在跨文化和跨地域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她认为国际化传播应关注政治属性、跨界性特点和媒体多样性,翻译需要跨越文化障碍并融入不同文化的元素,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受众及传播效果的研究。在回顾我国历史上的对外翻译情况基础上,她呼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采用多元化的文化传播方式,时刻注意保持独立性和开放性的平衡,并尽可能让更多的传播主体,尤其是非政府主体参与到国际传播中,建构起“多声部-大合唱”的传播主体结构,聚焦引起共情的议题,从而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

 

    市语文学会理事、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甘莅豪在《开源时代学术编辑出版工作的范式变迁》的发言中辩证分析了开源时代带来的影响,指出需要在享受开源带来便利的同时,保持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通过分析传统出版模式与开源模式的异同,纸质书与电子书的优缺点以及未来数字化出版的趋势,他认为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数字化出版将呈现出更多可能性。

 

    市辞书学会副会长、上海辞书出版社副总编童力军以《人工智能背景下的编辑出版工作》为题,从“信息技术对出版行业的深刻影响”“自然语言模型及其在人工智能中的应用”“大模型在编辑出版中的应用”等角度进行解读。他认为多模态技术已被用于编辑出版工作,虽然有其局限但提高了编辑出版效率,例如可根据上下文自动识别并纠正文本中的错误,如拼写、语法、标点等问题。此外,大语言模型还可以从知识库中获取相关信息,帮助用户快速找到答案或修正错误。在实际应用中,这种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教育和研究中,在出版业中,AI能被用来辅助编辑排版等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他也提醒需要在享受AI带来的便利的同时,警惕潜在的风险和挑战。

 

    市编辑学会会长庄智象在研讨总结中指出,本次研讨是一次多学科交流、沟通和碰撞,互相启发,擦出火花,有助于促进各学科高质量发展。四位专家的发言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开放包容精神的理解,紧扣“破解古今中西之争”话题,对编辑出版工作高质量发展提出了诚恳的意见和可资借鉴的建议,实现了跨学科互动,取得了预期成果。他认为,在市社联“学会学术活动月”的平台上,组织多学会、跨学科就某一专题开展研讨,是多学科协同创新的有效途径,也是编辑学会推动学术成果转化为出版精品的重要举措。他指出,这样的跨学会研讨会已举办数届,逐渐发展成为编辑学会的重要学术活动品牌,期待未来与更多的兄弟学会携手,共同为促进上海人文社科发展与繁荣而努力。

 

 

 

供稿 ▏学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