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11-30
11月17日,上海市古典文学学会换届大会暨学术年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林在勇出席活动并致辞。
王为松充分肯定了学会近年来取得的成绩,植根于新时代的沃土,在古典文学学术研究与知识普及方面取得了硕果累累。他表示,学会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牢牢把握“七个着力”重大要求,进一步汇聚学术团体和专家学者的力量,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按照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开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新局面要求,不断推动社科理论学术研究结出丰硕成果,绽放璀璨光华。
林在勇首先代表上海师范大学和人文学院,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他指出,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文化传承创新的阵地、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地,发挥高校的文化功能,既是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础。上海师范大学愿意与市社联一道,大力支持社科类学术团体繁荣发展,积极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者,为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学会第八届会员大会审议并通过了理事会工作报告、监事工作报告、财务报告和新的章程,选举产生了学会新一届理事和监事。在新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选举产生了学会领导班子:陈引驰为会长,朱刚、彭国忠、程华平、詹丹、查清华、王培军、刘赛为副会长,戎默为秘书长。
新任会长陈引驰回顾了学会三十余年来的历程,学会最初由上海数家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高校、研究机构的同仁共同筹办,旨在团结上海古代文学研究界、出版界的力量,共同推进学术研究,做好社科普及,得到各方支持,逐渐形成规模,他表示新一届理事会要继续坚持传统,更好地将学会发展壮大。
随后举办了主题为“古典文学的跨学科研究”的学术年会,是上海市社联第十七届(2023)“学会学术活动月”系列活动之一。8名专家学者分别做了主题报告,内容涵盖古代文学与数字人文、稿本文献、经学史、出版史等领域,来自沪上十余家高校、科研机构、出版社的100多名古代文学研究方向的专家学者与会。
上海师范大学吴夏平教授报告题目为《古籍数字化与古代文学研究新变化》,主要介绍了上海师范大学的数字人文研究在古代文学研究中的应用,并从书籍史的视野介绍了古籍数字化对当今的古代文学研究究竟会带来哪些便利与变化。
副会长、上海大学王培军教授报告的题目是《苍虬阁诗稿本七种发微》,介绍湖北图书馆新发现晚清诗学名家陈曾寿的《苍虬阁诗》稿本,保留了陈曾寿集中未收之诗、对一些诗歌的改动之迹、以及定本删去的诗后附注等,对研究陈曾寿诗歌创作、诗学观念乃至近代诗词名家的交往活动之迹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复旦大学侯体健教授的《<钱钟书手稿集>与王安石诗歌研究》报告,针对《钱钟书手稿集》中对王安石诗的读书笔记,探讨了这些笔记与《谈艺录》论王安石部分的关系。他认为,这些笔记可以丰富钱钟书先生对王安石诗的评价,对钱钟书的诗学观研究及王安石诗歌研究都有不小的推进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倪春军的《稼轩词与“真气说”》报告,则从清代稼轩词批评话语体系中所谓的“真气”一说出发,阐释了其理论内涵,并进一步说明“真气说”在清代产生的理论背景以及“真气说”在诗论、文论等其他文体中的意涵及与词论的互动关系等问题。
上海外国语大学张煜教授的报告《讽寓或隐喻——<聊斋志异>中的幽冥世界与两性书写》,探讨了清代著名文言小说《聊斋志异》中的狐鬼世界以及两性描写,他认为,幽冥世界的书写都是作者对现实世界苦难的一种曲折表达;而其中的两性描写,则重视“以情不能淫”,是对汤显祖《牡丹亭》以来的鬼魂文学的继承和发扬。
华东师范大学徐俪成的报告《论南朝诗歌用典的繁难、流易之别——以“易见事”和“用事不使人觉”为中心》,从南朝诗歌用典方式出发讨论南朝诗歌的特点,进一步探讨古代文论中“易见事”与“用事不使人觉”两个谈论用典的话语背后的深层意涵。
同济大学徐渊利用了出土文献资料,他的报告《<尚书>经典的形成与早期文体》主要探讨《尚书》这一经学经典的文本形成与早期文体等问题。
秘书长、上海古籍出版社戎默报告的题目是《瞿蜕园整理本<文馆词林>初探》,介绍了近期在上海古籍社发现的“中华上编”时期文史名家瞿蜕园先生整理本《文馆词林》誊清稿的情况,并对该稿的整理情况、意义做了介绍。
供稿 ▏学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