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学会要闻 > 正文

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等举办“中拉关系中的全球治理议程”国际研讨会

发布日期:2023-11-23

 

    11月11日,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联合举办“中拉关系中的全球治理议程”国际研讨会,本次活动是上海市社联第十七届(2023)“学会学术活动月”系列活动之一。与会专家就多边主义、人工智能治理、能源转型、环境保护、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减贫等领域内的中拉合作进行研讨。

 

 

    中国外交部拉美与加勒比司副司长王亮出席会议并介绍了中方的有关主张以及中拉关系的最新进展。

 

 

    学会会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认为,在共建“一带一路”十周年之际,中拉关系在过去10年来得到长足发展,经贸关系展现了活力和韧性,联合抗击新冠疫情展现了责任担当,智库交往与文化交流增进了相互了解,推动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取得长足进步。中国高度重视拉美在全球事务中的重要作用,中拉作为全球南方的组成部分,中拉关系已经超越双边层面,成为国际协作与南南合作的典范。中国发起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也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引起了广泛的共鸣。中拉在全球治理中合作的领域正在拓宽、程度正在加深、意愿正在增强。

 

 

    学会秘书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美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毛瑞鹏表示,多边主义是应对全球挑战、维护国际体系稳定的有效手段,联合国是践行多边主义的关键平台。发展中国家普遍呼吁建立以公平和普遍性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增加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在多边主义问题上的立场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相似,认为多边主义应具有普遍性、包容性、公平正义原则。中国倡导真正的、包容的多边主义,致力于促进更大的国际团结。

 

 

    复旦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Salvador Marinaro谈到,对于拉美国家而言,务实参与全球治理非常重要,这可以从中国-阿根廷的历史与现实关系中得到印证。1949 年到 1972 年,尽管两国没有正式的外交关系,却拥有大量文化、政治和经济交流,为 1972 年阿根廷在北京设立大使馆奠定了基础。然而,随后阿根廷国内政治的变化影响了这种不断发展的关系,新政权采取与美国更为一致的政策,导致经济停滞。阿根廷需要一个多极世界,了解中国、与中国交往非常重要。

 

 

    上海市政治学会副会长、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院长高奇琦认为,在技术多边主义视角下,“全球数字南方”需要合作应对美国对于算力、算法和数据方面的控制,英语的主导地位和机器翻译的发展,将导致小语种和知识的生存越发困难。中国应倡导通过技术多边主义传播大模型技术,惠及全世界人民。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所所长助理封帅谈到,包括中国和拉丁美洲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参与人工智能规则制定的早期阶段。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工作,推动发展中国家在人工智能治理方面的合作。中拉应在三个方面加强在人工智能领域合作:一是利用联合国作为国际合作和规则制定的重要平台;二是积极参与制定国际人工智能规则,弥合人工智能治理中的数字鸿沟;三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合作促进全球南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浙江外国语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副教授陈岚认为,上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在第三世界发展议程的理论制定和政策实施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目前,拉美同样在新兴科技领域的全球治理中有所作为。一些拉美国家积极参与甚至是引领高科技领域的全球治理议程,比如智利是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创始国之一,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是全球第一个关于数字经济的重要规则安排。中国应该更加深入研究拉美参与全球治理的进路和经验,加强与拉美国家的合作。

 

 

    上海大学博士生Celi Mariafe认为,当前中拉关系的本质是经济关系,要在新的全球治理体系中建立新的关系,就必须回溯中拉试图建立新全球秩序的历史经验。否则,构建新全球秩序的过程将是困难。中拉合作研究面临五大挑战:一是大部分研究都集中于 20 世纪 90 年代;二是过度依赖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圈的学术文献,存在较为严重的方法论问题;三是信息匮乏,难以获取;四是缺乏理论建构和发展;五是语言问题,中拉双方难以“读懂”彼此。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拉美研究室副主任曹廷认为,当前全球大国博弈加剧、俄乌冲突持续、气候变化冲击加大、能源安全问题凸显,新能源发展成为各国政策着力点。在中国和拉美国家拓展全方位务实合作背景下,新能源合作亦成为中拉合作增长点。目前,拉美地区仍未实现电力全覆盖,新能源开发和配套建设需求较大。中拉双方可进一步加强相关领域的沟通,做好长远规划,推进互利合作,促进彼此可持续发展。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Pedro Steenhagen谈到, 中国和拉美国家之间的关系需要超越经贸投资,重视其他领域的合作与互动,为双方提供更多的信任和理解。中国和拉美国家都希望推动世界多极化,促进国际体系民主化,这为双方在全球治理中的各个方面提供了合作机会。国际体系民主化是中国和拉美国家的共同利益,双方都希望在国际舞台上拥有更多话语权和参与度,建立一个更平衡的世界秩序。

 

 

    西南科技大学拉美研究中心副教授崔忠洲认为讨论全球治理需要更为微观的角度。厄瓜多尔的公投内容是询问厄瓜多尔人是否为了保护生态多样性和自愿疏离族群的权益而将亚苏尼国家公园地下的石油永久地保留在地下而不开采。这一政府行为后来因为国际社会未能满足补偿要求而被放弃,但是草根阶层进而发起了社会运动。从厄瓜多尔今年8月20日的一次全民公投可见,政府、草根运动者和国际社会对于“治理”有着不同理解和节奏,治理应该是具有多元议程的。

 

 

    湖北大学访问学者、巴西戈亚斯联邦大学国际关系专业助理教授Diego Magalhaes谈到,中国与拉美国家在全球治理议程中确定的关键领域包括经济、安全、环境和一些双方的横向议题,建议将拉美及加勒比国家共同体(CELAC)纳入 20 国集团,提出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和世界货币,促进国际组织中的平等代表权和地区参与,支持地区安全条约,以及制定以人为本的倡议,特别是关注青年赋权。

 

 

    上海外国语大学巴西研究中心主任张维琪认为,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在全球治理合作中多有交集,可以就三个方面加深合作力度。一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开展了多领域合作;二是多边、双边和次国家不同层次的合作,双边合作更偏重于具体领域;三是具体事务方面的合作如气候问题、减贫问题、能源合作、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此外,中拉人文交流的开展有助于加强对话和理解,和平共处、相互尊重、公正公平可以成为中拉共同的价值,另一方面,需要建构一种不同于欧美的对拉丁美洲国家的观察视角。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员楼项飞认为,中国和拉美国家都认同多边主义的价值观,支持联合国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协调作用。中国与拉美国家在 2030 年议程方面的合作应以区域、次区域和国家发展合作为重点,实现优势互补,这包括促进各国交流发展理念、政策对接和资源匹配,以确保包容性发展。中拉应加强顶层设计、政策协调,制定共同构建 2030 年议程的路线图和指导方针。与私营部门、民间社会和国际机构的合作对于确保到 2030 年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也至关重要。

 

 

    复旦大学博士后程文君谈到,21世纪以来,中国和拉美国家在消除极端贫困和促进共享繁荣的两大目标上都取得了显著进展。中国的减贫成就主要归功于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国家主导的扶贫战略,而拉美国家的减贫成就主要受到社会保障政策的推动。这表明全球南方国家无需盲目复制发达国家的政策蓝图,可以通过谨慎地设计符合自身国情的经济和社会政策,边干边学。在后疫情时代,中国和拉美国家在巩固减贫成果和实现包容性增长方面既面临共同挑战,也有巨大的合作机遇。

 

 

    上海外国语大教授Victoria Almeida-Tang认为,文化交流是新时代中拉通往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关系之路的基础。特别是在中巴关系中,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和人员往来领域的发展速度远远低于两国之间的经济和商业往来。卢拉的当选、巴西文化部的重建,以及卢拉“总统外交”下巴西外交政策的重振,都有助于加强中巴关系。自卢拉今年四月访华以来,加强文化联系的呼声已达到政府层面,相关文化、物质遗产和民族交流双边倡议已在制定之中。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美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来源表示,20世纪50、60年代的不结盟运动(NAM)、77国集团(G77)型塑超越国家关系之上的身份与利益共识,构建起南方国家版的全球治理价值底色。“全球南方”的意识形态与价值取向并不是“反西方”,而是寻求更好共存:一是从国际关系出发,推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二是从南南关系出发,强调各国平等自主选择和设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三是从本国实际出发,构建不同于金融资本全球化的话语权和制度文化;四是从南北关系出发,与北方国家的进步社会群体结成广泛联盟,共同反对威胁人类安全、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制度。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所长牛海彬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指出与会代表就中拉共建真正的多边主义、构筑真正的伙伴关系达成了广泛共识。

 

 

 

供稿 ▏学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