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学会要闻 > 正文

上海市人口学会举办2023年学术年会

发布日期:2023-11-21

 

    11月4日,以“多学科融合的城市人口发展与规划” 为主题的上海市人口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在同济大学顺利召开。本次会议是市社联第十七届(2023年)学会学术活动月项目之一。来自学会会员单位的专家代表及人口学、城乡规划等领域的资深教授共百余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开幕式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王德教授主持,市人口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丁金宏教授和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裴新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先后致辞。

 

    丁金宏认为社会活动的核心是人,强调人口学在城市规划研究中的重要性。他期望上海的人口学界与城市规划结合,成为中国人口研究实践的新典范。

 

    裴新生指出本次会议重点突出多学科人口问题研究方法的交融和相互促进,人口结构变化、规划行业转型以及城市发展从增量走向存量,均离不开人口研究,并对上海人口研究与城市规划的结合给予殷切期望。

 

    6位专家学者在大会上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王桂新教授在以《上海人口增长及空间分布变动与规划》为题的报告中回顾了城市发展与人口变动的理论,强调了产业和人口集聚对城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上海未来发展战略的构想,包括控制人口规模和适当集中郊区化扩散人口。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于一凡教授在题为《建成环境与人口健康》的报告中强调了环境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性,提出四方面促进人口健康的城市发展策略,强调人口老龄化社会下,应特别关注老年人和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健康问题,同时展示了团队“一老一小”的社会健康问题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成果,提出城乡规划学应结合人口学、公共卫生学等多学科以实现全龄友好城市和健康中国战略。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所长卿石松教授在题为《三孩政策下的再生育意愿:数量、不确定性和影响机制》的报告中,对比2008-2019年育龄妇女生育率,指出育龄妇女和家庭在生育政策调整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再生育意愿的强烈程度及影响机制进行研究,得出生育是典型的序贯决策、育龄人群的再生育意愿较低、不确定性是再生育意愿中不容忽视的部分等结论。

 

    上海大学亚洲人口研究中心暨社会学院人口研究所副所长陈晨副教授的“在华常住外籍人口的家庭分离、团聚与定居”相关研究,通过对义乌外籍人口深入访谈和问卷调查,探究了影响外籍人口家庭安排的因素,发现期望长期定居与期望获得永久定居证的外籍常住人口不完全重合,中国对外籍年轻人的吸引可能缓解老龄化问题,高学历人才对永居权带来流动性需求。

 

    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刘玉博助理研究员作题为《2000年以来中国城市群人口格局:空间特征与“中心—外围”机理阐释》的报告,通过分析2000-2020年城市人口数据,揭示了中国城市群内部城市人口规模和布局的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包括优化城市群人口布局、构建网络型紧凑城市群、引导城市群内部"收缩型"城市调整,及关注边缘城市的特色经济发展等。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裴新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在以《人口研究与国土空间规划响应》为题的发言中反思了过去规划中人口研究的不足,强调规划应以人为本,人口问题应成为规划的核心,通过两个国土空间规划实践中人口研究实例的展示,提出人地关系的调控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至关重要,人口应在规划中得到更多关注,为各层次的规划策略提供支撑。

 

    复旦大学彭希哲教授,同济大学赵民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周海旺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丁金宏教授进行评议总结。

 

    彭希哲提出人口学领域的三点思考,强调除了关注人口的总量、结构和分布,还应该研究每个有需求的个体,关注人群的需求和行为变化,以及不同人群对公共服务的差异性需求,并建议将研究焦点从单个人转向以家庭为单位的集群指标,以获得新的重要启示。

 

    赵民针对上午各位专家学者的报告内容,强调了研究人口下降是否是长期趋势以及人口是否继续向东部超大城市集聚的重要性。他还提到了健康和居住环境的关系、重新思考老龄定义、外籍华人的区分、城市群内在联系与不同发展阶段的研究,以及人口问题与规划调控之间的关系,特别应关注寒冷地区的人口收缩问题。

 

    周海旺认为本次会议将人口学和城市规划结合具有重大意义。他强调了城市空间规划需要更加精细化,特别是针对不同地区的发展条件,郊区新城划分需更为精确。需要深入研究外国人居住区的规划,以指导未来的住区建设和更新。强调了生育上的不确定性问题也值得深入研究。

 

    丁金宏强调城市规划应关注人的需求和选择,强化公众参与,认为会议展示了上海人口学界与规划行业的学科交叉融合所取得的新成果、新思想和新观点。

 

    三个主题分论坛同步举行。分论坛一以“人口结构变迁与城市规划应对”为主题,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乡统筹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钱慧高级工程师主持。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孙慧琳博士首先进行报告,其研究表明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与科技创新之间存在空间相关性和非线性关系。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赵雪琪博士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阶段中,人居环境质量对工业大镇的吸引力和发展至关重要,进而总结了工业大镇人居环境的特征并提出了提升策略。

 

    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程鹏助理研究员指出,城市规划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强调"供需匹配",通过历史、现实、理论和实践逻辑来实现全龄友好的城市更新和动态优化。

 

    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陈晨助理研究员提出一套系统性的规划决策方法,通过空间量化分析满足不同群体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以提高规划方案的公平性,特别关注提升薄弱地区设施供应水平。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璟高级工程师从人口和住房视角总结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了产业与人口集聚、人口结构与产业布局等多方面关系,并给出了合理改进城市定位、产业规划、住房供给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政策建议,为推动该区域在人口和住房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晏龙旭助理教授强调随着苏相合作区的实体化运营,需要关注人口规模和结构的变化趋势,提前规划住房和公共服务设施以适应人口发展需要,特别要注意居住需求和空置风险的管理,以促进合作区的综合发展。

 

    分论坛二以“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的趋势与展望”为主题,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空间院所长刘振宇高级工程师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庄良副教授以上海市郊区的新型社区为例,关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新型养老社区这一典型的权力、资本、阶层相互作用的空间生产过程。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陈晨副教授的研究,强调县域城市化的重要性,从微观角度探讨家庭结构变化,提出“功能家庭”的新理论视角,同时分析全国县城中功能家庭的实践分布,突出区域化差异。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张琳琳助理研究员考虑了人口老龄化以及劳动人口的年龄结构变化对最佳延迟退休年龄的影响,提出了渐进式延迟退休建议,并综合考虑多个因素构建模型,最终得出最佳延迟退休年龄为65岁时对居民消费和总产出有推动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吴连霞副教授以长江经济带为例,关注国家重点区域的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发现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有关联关系,不同城市的发展阶段会影响这种关联而呈现差异。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陆希刚副教授基于六、七普数据,比较了省际人口迁移空间模式变化,发现省内省际迁移比下降,城乡之间存在不对称等问题。

 

    上海大学亚洲人口研究中心暨社会学院人口研究所许娜瑛讲师分析了韩国小商业主的机会感知、情感反应和心理资本,发现此类人群在中国停留而不移民,对归属感和地位有复杂情感。

 

    分论坛三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杨传开副研究员主持,依次从社会保障体系、多尺度人类移动性、人体血压与城镇化关系、人工智能与预测模型、中国老年人的失能趋势等角度,探讨了社会人口高质量发展问题。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崔开昌副研究员提出了多元治理、顶层设计、安全网和多层次的对策建议,以应对我国的人口规模、老龄化、城乡差距和社会保障体系等多重问题。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肖扬副教授基于手机信令数据,从全球难民迁移、国际旅客客源、新移民空间分异、景区游客量和景区旅游网络等多尺度多案例角度,探讨了人类移动性和人类活动等问题。

 

    上海大学亚洲人口研究中心暨社会学院人口研究所吴金晶讲师使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发现随着城镇化水平提高,较低城镇化水平社区居民的血压上升可能更为显著。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俞章盛教授构建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临床预测模型,并展示了不同应用场景,同时探讨了大模型和在线诊断平台的潜在应用。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李曼讲师通过使用"综合失能指数",分析中国老年人失能趋势,揭示了年龄、时期、队列对失能指数的影响,并强调了性别和城乡之间的异质性,为长期照护政策提供了新的参考视角。

 

 

 

供稿 ▏学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