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学会要闻 > 正文

上海国际文化学会等主办“弘扬华侨华人力量 讲好中国故事”上海侨史文化研讨会

发布日期:2023-11-17

 

    11月9日,由市委统战部、上海社会科学院指导,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市华侨事务中心、上海国际文化学会主办的“弘扬华侨华人力量 讲好中国故事”上海侨史文化研讨会在华侨大厦举办。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市政府侨办主任董依雯出席活动。本市侨史研究领域专家、侨界文化人士等齐聚一堂,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出发,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作交流发言。本次活动是上海市社联第十七届(2023)学会学术活动月系列活动项目之一。

 

    上海国际文化学会会长、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主任陈圣来表示,华侨华人融汇中华文化底蕴与海外吸纳的专业知识,并具有国际视野与广泛人脉,善于把国际舞台变成中国舞台,也善于把中国舞台变成世界舞台,于无形中拓展中华文化传播渠道,尤其是在西方主流社会的传播。“这种中华文化的扩散和传扬将成为新时代的新常态。”

 

    上海市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道书明认为,在对外交往中,广大华人华侨尤其是普通侨胞的作用非常大,祖国要做侨胞背后强大的支撑力量,让普通侨胞成为中国故事的叙事主体。

 

    在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滕俊杰看来,中国文化“走出去”要“长计划、细聚焦、做品质”。中国文化不仅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走进对方的主流社会、主流媒体、主流场所,只有这样的传播才有价值、才有意义。如何走进主流?第一要真实;第二要通过艺术的形式,艺术最能打动人心,要用艺术的方式引起共鸣;第三要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赢得尊重和认可。

 

    “文化传播力是一个国家向国际社会投射文化影响力的能力,包括文化外交、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华侨华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为中国扩大对外文化辐射提供了重要基础。”学会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花建表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应当以发展为主线、以共赢为基础,扩大双向流通;传承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为世界提供更多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发展数字文化新业态,形成虚实交互、智慧服务的文化流通新格局;建设多样化文化合作平台,包括品牌会展、合作联盟等。

 

    汉学家是怎么讲中国故事的?学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朱振武从译者与作者对等角度,对中国文学代表作的英语书写进行阐释。他表示,要更好了解中国文学文化在域外的传播机制和不同时代域外读者的文化旨趣、文化追求和文化消费,更有效讲述中国故事,为实现文明互鉴和世界文化多样性提供文本依据和策略启示。

 

    “我爸爸是老侨民,我在欧洲生活了四十年,现在回到家乡,回到上海,我很愿意留在上海,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一些事情。”华人指挥家汤沐海表示,他将不断用行动把中国文化元素带上世界音乐舞台,让世界了解中国音乐,也让中国音乐家了解世界音乐。

 

    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扼要梳理了上海华侨史,如数家珍地列举了大量华人华侨对上海近代史社会发展的积极贡献,指出上海不仅留学生的输出地,也是华侨华人回国的主要创业地、活动地。华侨华人与上海这座城市关系紧密,众多的海外精英是上海发展的有生力量。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所长沈桂龙认为,可以用学术资源搭建联系华侨华人的长期平台。“我们要充分利用各方平台,通过交流、培训、考察等,搭建长期联系的交流渠道,强化老中青华侨华人对中国的了解和联系,并在中国形象传播、长期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谈及文化之间的沟壑,华人导演、上海交通大学文创学院特聘教授胡雪桦表示,“文化想要穿越,首先是精神上的认知,这需要内容本体、精神实质和人类精神共鸣。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要让世界接受、在世界上传播,需要找到文化传播的价值,即放弃偏见、放弃仇恨、放弃谎言,追求真善美。”

 

    “华侨华人在海外具有一定影响力,他们的地位和声音不可忽视,要凝聚华侨华人的力量与情怀,积极推广中国文化、节庆和民俗等。”国家一级演员、二胡演奏家马晓辉表示,可以用音乐推动中外人文交流,用乐器和琴弦筑起“心桥”,赢得人心,引领世界“新乐潮”。

 

    在欧华传媒集团副社长兼总编辑沈莘笛看来,海外华文媒体应借助多元中华文化符号,多用当地语言,传播中华文化,找到更多中外情感共融点和理念共通点,促进中外民心相通。

 

    “中国电影诞生以来,一直是国际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华侨华人接触和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现状、传统文化及当代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春表示,中国电影能够从不同层面帮助华侨华人感知祖国,满足情感认同、文化认同需求、增加族群自豪感,进而助力建构以“共同体想象”为基础的美学共同体。

 

    上海社会科学院干春晖副院长总结本次研讨会时指出,讲好中国故事、文化走出去,我们的物质条件基本成熟。全球化浪潮不可逆转,文化的交流、人类的共同情感是相通的。未来依旧美好,文化交融依然是大势所趋。

 

 

 

供稿 ▏学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