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学会要闻 > 正文

上海周易研究会召开“《周易》本义与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暨2023年学术年会

发布日期:2023-11-17

 

    11月11日,上海周易研究会于上海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召开“《周易》本义与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暨2023年学术年会。会议由研究会秘书长、上海社科院哲学所张志宏研究员主持。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多位专家与会。

 

    研究会会长、上海社科院哲学所周山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文化传承中的<周易>》。他认为《周易》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文化的成熟,并从三个方面对其源头活水之功进行展开。首先,《周易》是中国传统类比思维方式的源头,也是构建现代类比逻辑理论体系的最佳平台;其次,《周易》孕育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这成为了中国民族精神和文化传承的灵魂。《周易》对后世数千年的文化传承所作的最重要的贡献,不仅确立了天地在文化传承中的位置,而且揭示了天道与地道的内涵;最后,《周易》中的忧患意识成为文化传承不可或缺的内容。

 

    副会长、复旦大学谢金良教授做了题为《易学与审美相结合——中国易学与美学发微》的发言。他指出中国古代虽然没有美学学科,但却始终以运用易学追求审美的方式来建构思想体系、阐明哲学道理、创造审美文化、包容异学文化,始终围绕太极中和的原理与智慧使其文明得以持续不断地传承与开新。他呼吁政府与社会各界在当下时代大变局中应该开始重视易学与美学相结合的研究与运用,并提出了中国易学与美学研究可以作为一个新学科方向的建设性想法。

 

    研究会副秘书长、上海社科院哲学所刘舫博士做了题为《朱熹易学的哲学启蒙》的发言。她认为朱熹并不是一个《周易》的注疏者,而是通过易学的基本概念探寻经验成立的根据。因此,朱熹的易学不会再向义理或象数的任何一个方向上拓展,而是在《周易》卦爻产生之先确立基础。朱熹试图解决的问题是,《周易》的“极仪象卦”如何必然地呈现为实在世界,并以易数为其变化之理。朱熹通过反思伏羲画卦事件,发现了人心造物的端倪,并依此思路疏解理学问题。如果哲学是关于所知的知识的话,生成论和宇宙论还处于哲学的前夜,而朱熹的易学启蒙关注的是人之所知如何成立的哲学启蒙。

 

 

 

供稿 ▏学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