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学会要闻 > 正文

上海市教育学会举办“高质量发展——学校育人方式变革”学术论坛

发布日期:2023-11-15

 

    11月8日,上海市教育学会主办的“高质量发展——学校育人方式变革”2023“星校(园)长、星教师”学术论坛顺利举行。本次活动是上海市社联第十七届(2023)“学会学术活动月”系列活动之一。

 

    会长尹后庆在致辞中表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最根本是要坚持立德树人、坚持育人为本,其核心是“人”,要关注人是怎样学习的,要关注人面对未来社会需要怎样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让知识联系生活,让学习结合社会,让教育回归本原。

 

    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社长仲立新在致辞中表示,高质量发展是当下时代主题也是时代要求。校长和教师是教育发展的主体,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发展方式与目标还有很多内容值得探讨。作为教育传媒人,需要更多思考如何为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揭示更多创新做法和创新成果,期待在论坛中听到更多真实的、充满情感和价值的教育故事。

 

    特幼教专场论坛由副会长苏忱主持。来自上海市嘉定新城实验幼儿园的教师秦燕与来自中国福利会托儿所的教师戚竞元分别进行了大班集体活动展示,并分享了教学改革的思考。

 

    浦东新区东方江韵幼儿园(森兰校区)园长周密认为,幼儿教育方式的变革之一就在于将学科知识和日常生活进行联系,把教授为中心变成学习为中心,让周围世界中的一切都成为学习者的资源,这也与东方江韵幼儿园“让每一颗真善美的种子,向着美好生长”的办园理念不谋而合。

 

    虹口区第三中心幼儿园园长张之舒在分享中说,过去的6年里,她和团队一直在探索通过打造“动起来”的环境和课程,将“运动育人”作为孩子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上海市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的胡绩文是一位教授脑瘫学生的数学老师,为了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每堂课前,她都会对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感知、运动、认知、语言、社会适应等五大领域进行精准评估,继而开展差异化教学。

 

    嘉定区成佳学校是一所具有50年办学历史的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张春燕介绍说,学校充分考虑学生差异,在分解细化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让课程标准、教材对接每一单元、每一课时,为学生营造个性多元的学习经历。

 

    上海市长宁区特殊职业技术学校校长沈立介绍说,学校在整体的个性化课程方案基础上,还根据每位学生的能力水平与学习需求,为他们制定了个性化课程实施计划,而生涯导师就是该计划的负责人,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导师与班主任、学科教师等组成课程实施团队,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进程。

 

    松江区教育学院特教研训员沈临霏针对现实困境,着力锻炼青年教师“备课、听课、评课、说课”四项基本能力,还根据学生障碍类型将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师分组,组织了特殊儿童教育案例分享、融合教育理论学习等活动,并吸纳全学段特教骨干教师开展跨学段教研活动,起到学科引领、辐射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党委常务副书记、学前教育学系教授黄瑾在点评中谈了三点体会:一是育人的价值定位应该定位在五育融合上,通过这样一个载体去培养身心健康、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的儿童;二是要去思考育人目标的转向,教师要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从知识经验的本位转向素养本位;三是育人方式的改变就是更好地尊重儿童的个性,去满足他们的自我实现。

 

    上海市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正高级教师、特级校长周美琴认为,教书育人是一项工作,更是一份事业,论坛上进行分享的几位教师都做到了把学生利益放在首位,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将思考变成具体的布局规划,踏实前行。

 

    副会长苏忱在总结中提到,教师需要有大爱和情怀,有教育智慧和技能,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也希望教师们能始终保持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热情,当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中小学专场论坛由副会长徐淀芳主持。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语文教研员李慧慧、上海市虹桥中学生命科学教师张南南、大宁国际小学西校数学教师陈力辰、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美术教师张慧琳等四位中小学“星教师”带来课堂教学展示,并分享了教学设计与思考。

 

    五位中小学“星校长”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育人方式变革中学校的行动与思考。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校长周卫斌介绍,学校以跨学科学习为抓手,积极构建“学科+”课程新形态,推进育人方式的变革。“学科+”课程有三种形式:一是“学科+学科”的学科间融合课程,引导学生在知识习得的过程中,破除学科边界,达到融会贯通;二是“学科+生活”的领域间融合课程,聚焦真实情境,解决真实问题,让课程贴近生活、走向社会;三是“学科+活动”的问题导向融合课程,以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探究和实践。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健就大中小贯通式选拔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分享了看法。他建议可以建立动态吸纳机制,通过多次选拔,及时吸纳那些科研能力逐步发展显露且适应能力强的学生。基础教育应与高等教育联手,打破阶段性教育的壁垒,构建基础教育的课业与高等教育的专业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定位、培养内容以及培养环境等方面制定课业与专业融会贯通的长效机制。

 

    浦东新区进才森兰实验中学校长唐明介绍,学校积极探索加强大中小学德育教学一体化建设,依托“进才教育集团——同济大学大中小思政一体化”项目,以高行名师工作坊为工作抓手,打通高行学区成员校之间的联系,统筹发挥集团化、学区化、与大学结对共建等办学方式的优势,探索建立区域层面一体化德育教育研究、管理、实践等机制,打通德育课程、优化教学设计、探索全员育人新机制。

 

    黄浦区海华小学校长陈菊介绍,学校以科学教育为抓手,注重素养导向下的创新人才培育,将五育融合的理念贯穿于课程中。学校打造了由10个研究所组成的“小海小华科学院”,让学生在“科学+”的碰撞中促进各类素养的综合发展。例如,在“地理美食营”亲手制作美食,探索美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空气魔法社”动手实验,了解空气的奥秘;在“白大褂解密馆”,通过模拟体验掌握医学知识,体会医生的责任,等等。

 

    长宁区绿苑小学副校长(主持工作)周鹤珍介绍,学校着力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构建“活力优+”课程体系,设计了学科主题活动周课程、校园美术馆课程、项目化学习课程等等一系列学习内容,让学生在“玩中学、趣中悟”。“优+生境课堂”课程将课后服务“搬”进学校附近的生境花园,学生们通过一个个驱动性问题,比如“如何保护苏州河支流河道”“如何根据云朵的形状预测天气”“如何保护社区里的土壤”等,在真实多元的自然环境中实践不同的任务。

 

    “上海市教育功臣”、“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称号获得者、普陀区洵阳路小学校长、特级校长、国家教育督学朱乃楣在点评中谈到,育人方式的变革应该基于三个共识:第一,在课程实施中,从学科本位转向素养本位;第二,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重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平衡;第三,从学科逻辑走向学习逻辑,不仅要研究怎样教,更要研究学生,使课程和教学更好关照孩子之间的差异性。

 

    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教育集团校长,特级校长、正高级教师,上海市第四期双名工程攻关计划主持人堵琳琳在点评中谈到,学校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三个基本要素:学校文化、学校课程、教学过程。她表示,论坛上诸位校长、教师的分享体现了2022版课程方案与标准的价值精神,用十六个字概括就是:人本立场、生活本位、中国底色、关系思维,期待更多教育同仁在学校文化建构、学校课程重构以及教学方式转型中寻求更高质量的学校发展。

 

    副会长徐淀芳在总结中表示,教育的发展永远是有活力的发展,活力源于校长和教师以实践不断为高质量予以新的注解、呈现新的样态,期待“星校长”“星教师”在未来获得新的成长、带来新的经验。

 

    据悉,“星校(园)长、星教师”学术论坛旨在围绕上海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发挥学会与专委会优势,搭建平台,推荐一批优秀中青年校(园)长、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学术论坛,并联合相关媒体加强宣传,展示中青年校(园)长、教师风采,促进更多校(园)长、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进步,培育一批教书育人典范、学科教学专家、教育科研带头人以及专业发展引领者。的伦理思路,有助于增进学术交流,践行伦理学人的当代使命,为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建设提供学理支撑与方法论指引。

 

 

 

供稿 ▏学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