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学会要闻 > 正文

上海市演讲与口语传播研究会等举办第二届上海口语传播校园论坛

发布日期:2023-11-15

 

    11月3日,上海市演讲与口语传播研究会与上海杉达学院联合主办的“口语传播的表达路径与跨媒介研究”第二届上海口语传播校园论坛在杉达学院金海校区举行。本次活动是上海市社联第十七届(2023)“学会学术活动月”系列活动之一。

 

    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林毅作题为“口语传播的表达路径与跨媒介研究”主旨报告。他以科技进步、时代变迁为轴,举身边鲜活小事为例,总结出现代口语传播的十大困境,引入反思业内如何以最好姿态拥抱未来。

 

    本次论坛围绕新媒体公共话语中的传播能力研究、健康传播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口语传播的跨媒介传播实践等三大主题展开,报告涉及人工智能、播客、医学、教育等多个领域,搭建融通学界和业界交流平台。

 

    研究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周笑教授作题为“口语传播跨媒介延伸的观察与思考”报告。她在对视听语言理解的基础上展开对口语传播跨媒介延伸的观察与思考,从政治、经济、科技三个层面解构出新媒体的发展实际上是重构传播生产力。她认为,AI智能信息加入以后,口语传播从实时性变成延时性,把双向沟通变成了单向或者多向沟通,跨文化差异被放大。因此,她呼吁跨媒介延伸的同时,也应该回归口语传播交流信息、沟通感情等本然目的。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徐默凡副教授作题为“从真实表情到网络表情包,改变了什么”报告。他从年轻人喜闻乐见爱用的表情包入手,由浅入深地剖析真实表情和网络表情之间传播效果的差异。他发现比起真实表情,网络表情更具有规约性、便利性和创造性。情感表达的位置从外围变为内部,情感表达方式从隐性变为直接,情感要素从混沌变为离散,情感理解从瞬时变成长期。总而言之,情感从本能反应变成了一种社会反应。

 

    澎湃新闻镜相栏目编辑林柳逸作题为“中文博客的公共话语空间建构”报告。在播客世界里,主播构成多元、话题天马行空,通过切入社会公共议题以引起收听者的共情。在视觉疲劳、碎片化信息爆炸的现状下,视觉的解放和回归是当代播客文化复兴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她看来,播客是互联网里最温和、最理性化的表达方式之一:“录一期播客吧,我们让观点飞一会儿。”

 

    上海报业集团东方网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朱琪作题为“请院士来科普健康:跨界医学传播探索”报告。他以国内首档由院士和名医联合跨界做健康科普节目为案例具体分析,物理学家与呼吸科、危重症科专家碰撞出ICU医疗设备主题;材料分子化学专业院士与药剂科主任寻找如何用介孔技术打造“无孔不入”的药效之路……种种跨界结合打破常规思维角度,启发医疗科普新模式。

 

    STI数字医疗实验室毕佳副主任作题为“健康传播的新挑战”报告。她认为,从传播角度来看医疗科普,最重要的是内容编辑。自媒体传播科普知识的需求是商业变现,导致内容把关不严谨、不专业。在2019年的网络谣言治理报告中,多数谣言套路都与医疗健康有关。从控制传播者、信息溯源、信息渠道,到确保受众的接受能力,每一环节在健康传播中都至关重要。同时,毕佳为广大传媒学子指出就业方向:“在交叉学科里找机会。”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党委宣传办公室冯笑盈作题为“全人群全生命周期集成式眼健康科普活动”报告。她从正在医疗行业就业的新传人视角出发,分享上海市眼科防治机构的宣传成果和科普经验。保护视力需从小抓起,从海报、手册、课本、立体书、歌曲,到护眼科普舞台剧、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标准化展示馆,甚至加入AI技术,多形式、多场景、全媒体领域地讲述眼防所在眼防科普方面作出的贡献。

 

    上海杉达学院国际医学技术学院瞿强副教授作题为“科普能力对医学生的重要性”报告。他认为,需要聚合传播领域人才和医学专业人士的学科能力,避免科普内容晦涩、医学生陷入“知识沟”的情况,真正做好惠及普罗大众的健康传播。

 

    上海立达学院传媒学院陈静副教授作题为“教师口语中的‘螺丝钉’”报告。作为教师,可遵循“螺丝钉”法则:逻辑清晰,依据受众的收听来确定口语的逻辑,把复杂的网状知识转化为适合口语传播的线性思维;思想丰富,与文字创作者进行思想的连接;盯紧受众,加强眼神交流和语言交流,帮助学生主动学习;转换视角,思考受众如何捕捉信息,同样适用于传媒行业逻辑。

 

    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交流中心王广华副教授作题为“高校英语教师的课堂‘说道’”报告。基于个人研究,她认为,老师话语量比学生多,比起参考性问题更倾向于提出有明确答案的展示性问题,一般采取“总结+点评”的反馈方式,多给予注意力集中在语言形式上的评价性反馈,即IRF结构模式。明晰现有授课架构,可以帮助教师取长补短,增强传播效果。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产学院林琳副教授作题为“中国新主流电影的叙事表达——以《人生大事》为例”报告。她解析了中国主流电影如何在跨媒介环境当中讲好中国故事。该影片基于经典好莱坞叙事框架结合中国人情感内涵,包含中国传统殡葬文化,小制作带来奇迹般的高反响。电影本身在传达内在、表达自我的同时,传播社会共有认知,营造积极向上家庭氛围,倡导美满小家、和谐大家。

 

 

 

供稿 ▏学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