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学会要闻 > 正文

上海市世界史学会举办2023年学术年会

发布日期:2023-11-14

 

    11月4日,上海市世界史学会2023年年会暨第十八届青年论坛与第九届教学论坛在复旦大学顺利召开。本次年会题为“世界史研究的新材料、新视野、新方法”,由上海市世界史学会、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和上海市历史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共同主办,是上海市社联2023年度合作项目青年学者论坛活动之一。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纽约大学等高校和三十余所中学的百余位学会会员参加会议。

 

 

    开幕式由学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系张忠祥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系主任黄洋教授在致辞中寄语青年论坛和教学论坛的师生为上海市世界史研究贡献力量。学会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孟钟捷教授做学会工作报告。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沐涛教授回顾了一年来上海市世界史学科的发展状况,希望各会员单位继续支持上海市世界史学会的工作。

 

    年会的主旨发言和信息交流环节由学会副会长、上海大学文学院王三义教授主持。上海大学文学院张悠然博士的研究主要关注古埃及人的海洋航行,她的报告题目是《尼罗河与红海的相遇:中王国时期古埃及人的红海航行》。通过考察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开凿法老运河的历史过程,揭示了航海贸易对于古埃及历史发展的作用,指出了古埃及人开辟的航海路线、尼罗河水道和境内外陆路共同组成了人类早期历史上一个复杂的海陆交通网络。

 

    华东师范大学汤晓燕教授报告的题目为《制造抑或寻觅——十九世纪法国民族叙事中的高卢祖先说》,以当代法国社会缺乏社会整体凝聚力以及国家叙事的衰落为切入点,分析了“高卢祖先说”的学说变迁史。她认为高卢祖先的形象变迁与不同时代的法国对社会凝聚力的需求密切相关。因而,“高卢祖先说”与法国的社会发展在历史的延续与断裂之中产生了微妙平衡。这或许能为当下思考法国重建新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供借鉴思路。

 

 

    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系吴佩遥博士的报告题目为《近代日本政教分离的尝试——以大教院体制的建立与崩溃为线索》。她重点考察了安丸良夫提出的“日本型政教分离”以及村上重良提出的国家神道的概念,并从概念史的角度考察了明治初期有关“政”和“教”二字的内涵。以大教院体制建立为起点,详细分析了净土真宗派僧侣岛地默雷的思想变迁,进而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角度揭示了明治政府时期日本宗教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张志云教授报告的题目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政府与制造商对华贸易垄断之争(1813—1833年)》。他分析了东印度公司、制造商和英国政府之间在对华贸易问题上的博弈过程,并就鸦片战争的爆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商兆琦副教授的报告题目为《福泽谕吉的文明构想———从“独立自尊”到“人间安心”》。他讲解了福泽谕吉的生平,进而分析了其人生的两个誓愿,即成为自食其力的兰学者和将日本改造为“东方英吉利”的想法。提出“脱亚入欧”从来都不是福泽的用语,而是是战后左翼知识分子为批评福泽的近代化构想创造出来的词汇。

 

 

    主旨发言后,上海大学文学院杜东辉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赵继珂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系陈慧本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许珩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喻显龙博士和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吴刚博士分别发言,交流了各单位世界史学科在过去一年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内容。最后,会议在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欧阳晓莉教授的主持下圆满落幕。

 

    本次青年论坛入选论文91篇,其中世界古代中世纪史12篇,世界近现代史67篇,史学理论及史学史12篇。教学论坛入选论文40篇,涉及课程设计、中学教育理论探索、项目化学习、文本解读、叙事见人、图像证史等诸多方面。

 

    本届年会为青年世界史研究者和教学工作者提供良好的平台,上海市各高校机构的专家学者、青年学子、中学教师积极响应学会的号召参会,体现了上海市世界史工作者的热情和活力,推动了各高校世界史学科的合作互鉴,更带动了中学课堂一线的世界史教学,对世界史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都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供稿 ▏学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