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学会要闻 > 正文

上海市美学学会等举办“人工智能时代的美育与非遗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

发布日期:2023-10-16

 

    10月13日,“人工智能时代的美育与非遗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举办。会议由上海市美学学会、上海市第二工业大学外语与文化传播学院共同主办。来自上海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的专家学者,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师生近百人齐聚一堂,开展了一场历史与时代汇流、传统与创新交织的学术讨论。本次研讨会也是市社联2023年度合作项目“青年学者学术论坛”系列活动之一。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外语与文化传播学院院长郑佩芸在致辞中欢迎学会专家学者嘉宾的莅临,并介绍了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和外语与文化传播学院。她表示工科学校更需人文情怀,学院多次开展美育大讲堂活动,并致力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此次研讨会是上海市美学学会与学院的一次深度合作。

 

 

    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王峰在致辞中表示,青年美学会议的特点是“面临许多时代的尖锐问题”;青年学者的主要任务是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运用智慧面对新问题,将保护传统文化与新的文化有机结合。在题为《人工智能艺术的潜力》的发言中,他将自身研究与新思想相结合,阐述了人工智能在最近几年的艺术形态方面作出了一系列探索。他认为,在人工智能技术时代,高度智能化的ChatGPT等对教育生活产生了重大冲击,也给整个生活,包括艺术、美学等带来了一次彻底的解构机会。

 

 

    学会副会长、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院长范玉吉教授作了题为《审美是否会被算法操控》的发言,阐述了大数据、算法、人工智能的概念与类型特征,并从实际生活出发,指出算法运用大数据对所有人的审美趣味进行分析后,大数据将会控制和改变人类的审美和认知。他论述了“信息茧房”“过滤气泡”与“回音室效应”三个概念,并认为概念所描述的现象都会对人的审美和认知产生影响,从而使人的审美能力发展受到限制,甚至偏离正常的轨道。他认为算法通过各类大数据的分析形成关于审美价值的算法标准,会因各种因素而产生价值与文化偏差,进而在不平等的强弱数据对立下,在推送过程中缓慢渗透。这容易造就新的后殖民文化,必须引起警觉。

 

 

    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副院长、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顾绣)传承基地常务副主任张华教授作了题为《人工智能时代非遗影视传播的机遇与困境》的发言。她立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和本质,将农耕文化的非遗与影视数字化的人工智能相结合,介绍了研究非遗影视传播的意义,并通过案例分析对非遗在影视作品中呈现的四种方式进行分类。她详细阐述了在国家政策的赋能、社会资本的筛选、新观影偏好的助推等因素影响下,非遗影视传播现状的三个阶段发展、传播特征、传播问题,并提出人工智能时代下的非遗影视传播,需思考非遗的记录与艺术创作的悖论问题等。

 

 

    上海音乐学院研究员杨赛的发言题目为《中华古谱诗词与新时代美育》。他认为,推出中国风格新作品、培养新人才、培育汉语言听觉审美、传播中国新人文,需建立纵贯先秦到现当代的中国音乐文学史、辑成中国音乐文学经典作品选集、健全中国音乐文学作品分析理论体系、搭建中国音乐文学创、表演、评论研究平台。从声歌之道、情感论、语感论、乐感论、美感论五个方面,进一步论述了中国文化元素在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直觉、感觉、审美中至关重要。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应将感官审美纳入到美育研究中,并通过大量建立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听觉数据库,为多元艺术平台、美育工作、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丰富的人文资源。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外语与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上海市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实的发言题目是《活态与传承: 非遗在社交时代的时空传播策略》。在提出非遗的意义、非遗与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交互“活态”与数字“传承”、冷媒体与热媒体的矛盾与统一、不断扩大的文化共同体意识构建的基础上,他指出非遗在社交时代的时空传播策略,以两种样态的新媒介引擎为传播工具,社群圈层为传播抓手,大城融合传播的利基系统为最终目标。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周丰的发言题目是《人工智能艺术的实证研究》。他首先论述了人工智能艺术实证研究的存在缘由,并阐述了人工智能艺术实证研究的方式与对象。在提出人们辨识和评价AI艺术能力等问题,被试评价所受的影响因素,八因素里克特量表的基础上,他指出在形式特征与效果特征、作为效果的愉悦感及其操作性界定、量化的效果等方面,人工智能艺术实验具有更多可能性。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外语与文化传播学院教师张璐围绕“控制与偶然,从生成艺术到AIGC”这一主题展开论述,阐述了艺术史上不同时期创作者对于艺术的思考,例如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冲击,导致毕加索不再追求绘画的可控精确性,催生了立体主义、拼贴艺术,以及其他试验性、观念性的风格艺术。他认为,艺术的控制与偶然同艺术哲学观念密切相关,计算机理论、生成美学、计算机美学是从本塞的理论发展而来。本塞对于计算机艺术的态度,可排除道德因素、伦理因素,这和其他学者对计算机艺术的态度是不同的。从类型学来看,艺术美感呈现为U形转变,他指出当代艺术强调的特性与创新性对艺术是解构或建构的问题是值得思考的。

 

 

    学会常务理事、枫中教育集团党总支书记陆旭东作会议评议。他认为“人工智能、美育、非遗”这三个主题词具有内在的逻辑,表现在算法、数据库、伦理三方面。这三方面的要素都和审美有关,嘉宾都是围绕这些要素进行阐述的。他结合自身研究,以ChatGPT、斐波那锲数列和求值为例,进一步论述了“算法与美、数据库与美、伦理与美”,并阐述了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将机器美感和人的美感相结合,对于美育乃至整个人类生活都具有很大冲击。

 

 

    学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祁志祥教授作总结发言。他表示,学会论坛主题将本着追求时代前沿的优势、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继续为更多青年学者分享学术观点、提供学术交流发展的平台。

 

 

 

供稿 ▏学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