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07-17
7月11日,由上海市人口学会和上海市计划生育协会联合主办、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承办的7·11世界人口日“城市人口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专题报告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召开。本次会议从“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国策出发,围绕人口理论、人口政策和人口实践的新探索,邀请上海和国内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人口发展问题。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陆韬宏、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雷启立、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二级巡视员、人口家庭处处长樊华,上海市人口学会会长丁金宏,上海市计划生育协会副会长唐琼出席会议。
陆韬宏指出,当今中国人口面临巨大转折,而上海作为超大城市,面临着更加严重的少子化和老龄化问题,希望本次专题会的举办能为完善新时代人口发展战略添砖加瓦。
雷启立介绍了华东师大人口学发展的学术传统,指出在中国人口进入负增长之际,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此次专题会躬逢其时、恰当其地。
樊华分享了《上海人口出生情况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指出婚育年龄的人群数量减少、婚育年龄推迟、群众生育意愿较低和不孕不育等问题,是上海人口生育率低下的重要原因。认为应当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从依法实施三孩生育政策,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完善生育休假和待遇保障机制,强化住房、税收等支持措施,加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构建生育友好的就业环境,以及加强宣传引导和服务管理八个方面出发,应对新形势下的人口负增长问题。
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吴瑞君教授作了《论人口红利、人工智能与人才高地建设》专题报告,指出人口红利转型为人工智能发展创造现实条件,认为人工智能对于人口红利转型的不同方面有多重效应。新时代若要建设人才高地,应加大高水平大学投入,加快建成世界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同时鼓励企业研发创新,加快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加强人工智能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在人才引育方面发挥头雁引领效应和辐射效应,收获更多配置型人口质量红利。要做好失业保障以及收入再分配,减小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冲击的负面影响。
复旦大学彭希哲教授作了《建设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的中国式现代化》报告,指出老龄化和少子化是中国人口发展的基本态势之一,应当破除传统的老龄化误区,更新老龄人口定义,挖掘老年人口中蕴藏的巨大人力资源和消费潜力。要在国家战略视野下对“积极应对老龄化”破题,建立“全生命周期”视角以应对老龄化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
上海社科院左学金研究员对上述报告作了点评,认为随着人口负增长时代的到来,生育率低下的现状难以改变,应该从教育、法治、社保等多个领域进行体制改革,将人的生产放在比物质资料生产更优先的位置,适应人口发展新形势。不仅要用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更应该用中国式现代化支撑人口高质量发展。
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沈可教授带来的《家庭功能变迁与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报告通过纵、横向对比,指出生育率低迷与家庭规模小型化引起的家庭结构变迁息息相关。结合欧美、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沈可认为,未来应从加快建设普惠型托育服务体系、加强对隔代照料的支持、降低多子女家庭的住房压力、探索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的可能性与实施条件、加强对三孩配套政策的宣传五个方面去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以应对生育低迷的现实情况。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吴寰宇副主任作《传染病防控与健康城市韧性建设》报告。吴主任认为现代城市面临着更加重大的传染病风险,而韧性城市由于自身具有稳健性、冗余性、资源可获得性和可恢复性四大特征,有利于提升城市自身的承灾能力和自恢复能力,加快打造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功能定位相匹配的公共卫生体系,提升本市公共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和公共卫生社会治理水平等措施,将上海打造成全球高水平的健康卫生城市。
学会副会长、上海社科院周海旺研究员分享《论人口发展与公共服务资源精准配置》专题报告,指出上海的公共服务资源发展与人口发展形势和创造高品质生活需要相比,还面临着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均衡性、普惠性、公平性有待提升、教育资源的规划未充分考虑学龄人口规模和区域分布、养老服务资源总量和结构矛盾突出三方面的挑战。要实现人口发展与公共服务资源精准对接,需要精准地以服务人口的规模制订规划建设标准,提高公共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水平,并通过公众参与提高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上海大学朱宇教授点评时指出,在家庭生育角度还可以继续关注家庭福利支出、三孩配套政策、普惠托育服务和家庭文化建设等方面。而对于韧性城市建设方面,还可以关注城市人口内部的分布和结构问题。针对公共服务精准配置角度,在对象上应该将流动人口纳入在内,在区位上应该更具前瞻性,发挥上海的城市引领作用。
供稿 ▏学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