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07-07
6月30日,上海生产力学会主办了“上海城市核心功能的发展趋势”青年学者研讨会,来自上海各研究机构、高校、企业的学会青年学者20余人齐聚一堂,围绕主题交流了研究成果。会议由学会秘书长顾其南主持,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资深专家杨建文研究员担任会议点评专家。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苏宁副研究员作了《未来5-10年外部变量与上海战略功能定位》的发言,对影响上海发展的全球化进程、全球价值链变化、全球产业格局、科技发展、全球治理格局、中国开放战略、全球城市竞争格局的8大变量进行了梳理,提出了上海在新一轮环境变化中的战略担当,分析了上海未来一个阶段在流量枢纽功能方面的平衡、服务功能领域的调整、开放标准的适应性、创新功能的引领性等功能转型方向。
上海市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纪慰华的发言题目是《发挥大科学装置对上海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的支撑作用》。全球已进入大科学研究时代,大科学装置成为大国博弈的“国之重器”。上海是中国科技强国战略的重镇,目前已布局了14个大科学装置,依托这些大科学装置提升上海的原始创新能力和最大化科学、技术、产业服务支撑效应,助力实现国家科学目标和战略使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针对目前影响上海大科学装置更好发挥基础研发功能的因素,和衍生服务效应的运营经费、人力资源、技术水平和管理体制机制等问题,需要重点聚焦强化科学管理架构、推动多元共建共享、壮大人才队伍和优化运营模式等方面。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高级经济师张云伟发言的题目是《临港新片区城市基础功能的内涵与提升路径》,在提出城市市政设施建设与养护、区域开发、垃圾收储与处理、公园绿地与水环境养护、租赁住房与物业等五大提升领域的基础上,分析了地方政府和功能性国企在城市基础功能塑造中发挥的作用,梳理了临港新片区功能性国企的差异化竞争态势,并结合地方隐性债务和浦东引领区建设等,指出了新片区城市基础功能提升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的对策措施。
临港新片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朱靓雯介绍了《临港新片区现代服务业现状分析和发展愿景》。临港新片区建设是国家战略,临港新片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作为新片区现代服务业开放区建设主力军,紧密围绕习总书记“五个重要”指示精神,构建了“1+7+X”(“1”指产业研究中心;“7”指金融、贸易、航运、法律、教育、人才、知识产权七大平台;“X”指企业服务、国际公关及品牌推广等配套功能)现代服务业产业促进体系,并在重要产业领域先行先试,通过搭建平台载体,构建临港新片区乃至上海自贸试验区和浦东新区现代服务业生态圈。
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戴跃华博士围绕全球城市营商环境以及上海的短板和提升方向作了发言。他首先对比了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指标体系与全球城市营商环境指标体系的异同点,并从市场发展,产业配套,要素支撑,基础设施,政务服务,宜居品质,法律保障七个方面对比了上海与其他几个国际大都市的差异,提出了上海应努力提升方向。
华东理工大学张学坚教授介绍了上海高端制造业的代表作大飞机研发、制造、适航试飞过程。他指出,大飞机是一个国家科技能力、工业水平的集中体现。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C919投入商业运行是中国高端制造业的标志性事件,必将推动新材料、先进动力、电子信息、自动控制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群体突破,带动上海乃至中国工业水平跃上新台阶。按照当下大飞机投入产出比1:80计算,在维持C919国产化率60%不变的情况下,国产大飞机有望为产业链企业带来万亿元量级的市场盛宴。
上海市信息网络有限公司副总裁程德怿发言的题目是《AI技术赋能城市产数融合》。上海的城市通信基础设施已经走在世界前列,由于5G和网络技术的广泛深入运用,经济社会生活每天产生海量数据,这是一个有待开发提炼运用的宝库。由此AI技术和大数据处理能力成为中心城市竞争能力的标志。中国各大通信运营商正在演变成为算力提供商,例如中国电信有意在上海以千亿级投资打造算力中心以助力上海开拓创新高质量发展。
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蒋媛媛副研究员介绍了元宇宙产业的概念、特征、国际发展态势以及上海元宇宙产业政策布局动态,并结合数字经济发展规律,从供给侧、需求侧分析了上海元宇宙产业的发展前景及面临挑战。她认为元宇宙是国际产业竞争的重要领域,应发挥上海的市场优势、人力资源优势、海派文化等国际大都市IP内容优势,超前布局技术创新、软硬件创新、业态创新、场景创新,抢占高地。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院宋小冬工作室主任罗智丰高级工程师发言题目是《上海市公共租赁住房:政策与规划》。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是解决大城市新市民、青年人安居问题的关键一招,关系到青年的希望、城市的未来。他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保障性”住房概念和空间分布演变,基于阿隆索地租模型的拓展,提出居住选址与住房设计两纬度分析模型,借此解读上海公租房的政策与空间布局,并通过具体案例说明发展方向。
青年学者们纷纷表示,杨建文研究员的点评以及大家相互交流研讨使人获益匪浅,热切期待学会今后组织青年学者开展更多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
供稿 ▏学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