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学会要闻 > 正文

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举办“沉潜学术 激扬青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年论坛(2023)”

发布日期:2023-06-16

    6月9日,由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智慧研究院协办的“沉潜学术 激扬青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年论坛(2023)”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举行,20余位来自沪上高校和研究机构学者参与活动。本次青年论坛紧扣研究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办会宗旨,意在凝聚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传播、推广的青年力量,为青年会员搭建一个跨学科交流的平台,助力沪上社科新人的成长。开幕式由副会长、复旦大学历史系刘平教授主持。

 

 

    汪澜会长介绍了研究会的历史概况,并对社会各界给予的关怀和支持致以谢意。她表示为了研究会的长远发展,针对会员年龄结构失衡的问题,研究会一直在有意识地采取应对举措:一是加快发展年轻会员,吸纳80、90后新生代力量;二是在所属单位和专委会领导班子重组过程中,注重梯队建设,尽可能地将年轻有为的青年会员充实到领导班子中;三是在研究会的重要活动中,将年轻会员推向前台,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活力。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智慧研究院院长、哲学系教授贡华南表示本次论坛以“沉潜学术 激扬青春”为题,呼应了当前学界对青年学人的期望,参会的青年朋友来自各个学科,内修品格,外放激情,专心治学,定能收获更多的学术硕果。

 

    本次论坛的议题设置比较开放,在大方向上围绕研究会特性和宗旨,具体则结合青年学人们的学术背景和最新研究成果,用以学会友的方式参与交流。经过精心挑选,12位年轻的学人成为首届论坛的发言嘉宾,他们的专业背景涵盖文学、史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语言学等学科,发言题目既具有前沿性,也具有时代感,是研究会青年学人的一次集体亮相,也是其学术成果面向社会的一次公开展示。

 

    论坛上半场由副秘书长、上海社科院历史所李志茗研究员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王韬洋副教授解读了当前环境正义研究中分配和承认两个维度的研究状况,认为对环境正义的研究应该回到对正义本身的理解。她借助休谟的分配正义和黑格尔的承认正义,把对正义的一般性说明应用于环境问题的具体情境,通过在具体情境中的分析,来规避将分配和承认截然二分的情况。

 

    徐家汇书院房芸芳院长从书院名称的缘起、馆藏特色、文化定位、建筑设计风格、服务功能等方面,全方位介绍了徐家汇书院这一历经十年规划、筹备和建设的海派文化新地标。指出徐家汇书院在设计筹备、建设运营中始终秉承“读者第一 服务至上”的办馆宗旨,遵循“公益平等、开放创新、智能便捷、海派特色”的核心理念和全球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坚持人人参与、人人享有、人人创造,建成开放后展现出兼容并蓄、开放创新的海派文化基因,带给市民读者独特新颖的文化体验, 成为市民向往、读者喜爱的文化和旅游新空间。

 

    上海财经大学儒学院朱璐副教授结合她对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体会,和对儒商精神的研究,谈到远在异国他乡,面临重重困难,只有依靠良好的业务素养、真诚的态度和博爱的情怀,才能展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得到外国友人的信任理解,这也是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最佳途径之一。

 

    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助理研究员于广详细考察了上海地铁建设从无到有的三个历史阶段:建国初因战备而起的筹划探索期、20世纪60-80年代自主试验期,以及改革开放后以一、二号线竣工为标志的飞速发展期。通过对三个时期的梳理,不难发现改革开放后,地铁交通功能的回归,极大加快了上海地铁的建设速度,这既受到时代的影响,也体现出明显的城市特性,由此勾勒出上海城市交通领域的中国式现代化历程。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周庆贵从文化适应的真实性和普遍性立场出发,通过明清之际绍兴文人钱霍的一批新见文献来分析其心史,得出江南文化的适应性具有在趋利避害基础上寻求更高精神突破的特征,这正是江南文脉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姜薇梳理了中国消费中心城市的历史演化与类型差异,认为江南文化以“经济-审美”结构为主,受此影响,明清江南地区的城市成为古代消费中心城市发展的巅峰,同时也为当代的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了启示。

 

    论坛下半场由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朱丽霞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蒋冰冰副教授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梳理了上海城市语言交际系统发展历程,通过分析影响各语言发展的竞争要素,提出移民融入的言语交际模式,为从城市语言规划工作入手助力移民融入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助理研究员金方廷从“平台场域”和“社群组织”两方面考察“饭圈”群体的组织行为,阐释了其行动策略及行为逻辑,以此剖析该现象的成因,并以案例为“方法”,探索了网络社群的行动与平台用算法规制的“规则”之间的互动博弈关系。

 

    上海财经大学外语学院讲师朱舒然比较了《庄子·齐物论》中“庄周梦蝶”的多个英译本,发现大多缺乏哲学解释,建议以中国哲学研究的基本范式为指导,从词义、考据、注疏以及标注方式等方面入手,来阐述和呈现《庄子》的哲学体系与思想。

 

    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助理研究员张晴柔通过对《三体》《镜子》等科幻作品的剖析,认为中国当代科幻承袭了近代技术崇拜的理念、对中华传统秩序的想象、“驯化型英雄”的人物模式,认为这些传统与“五四”的先锋性相比,更具有保守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幻新流派的生成。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生陈紫阳梳理了朱熹的小学工夫架构,以洒扫应对为内容,目的是在日用之间发见善端,涵养心性,为“大学”工夫做准备,而小学的缺失,则可以错时后学,加倍努力做工夫,用持敬工夫来弥补。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后王骏分析了王阳明心学与费希特我学的异同,心学侧重主体的实践知识,揭示人与世界的和谐共生关系,我学强调主体按照法则的行动,展示人与世界的对立统一关系。二者作为主体性哲学的代表,反映了中西哲学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闭幕式由副会长孔庆然主持。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杨剑龙教授做总结发言,他认为本次论坛的发言内容从哲学到文化、从历史到当下、从解构到建构,观点鲜明,思路清晰,方法得当,可以见得参会的青年学者很用心地在沉潜学术,与此同时也还有打磨和提升的空间。第一是问题意识,他指出在学术研究中,要有清晰的问题意识,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为了比较而比较,而是要有一个真问题;第二是逻辑思维,论证过程要环环相扣,脉络清晰,经得住推敲,分析宏大的问题尤其要有清晰的逻辑性;第三是学术目的,无论是哲学还是文化方面的研究,最终都要回归当下,能够为当今的社会生活提供一些参考意义,正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青年学者们纷纷表示此次论坛别开生面,创新形式和内容,用他们喜欢的方式,由他们来唱主角,充分展示自我,获益匪浅,信心大增,也希望研究会能够提供更多的机会,搭建更好的平台,以供他们交流学习,增长才干。研究会领导深表赞同,表示以后不仅将继续举办,办出水平,办出亮点,将之打造为研究会的一个特色品牌,而且还要专门组织青年会员座谈交流,听听他们的想法和建议,以推进研究会不断发展,取得更大的进步和业绩。

 

 

 

供稿 ▏学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