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学会要闻 > 正文

上海影视戏剧理论研究会举行“译声言心,守正创新”学术论坛

发布日期:2022-12-13

    11月18日,“译声言心,守正创新——庆祝上海电影译制厂成立65周年学术论坛”在上海市文联文艺会堂举行,本次论坛由上海影视戏剧理论研究会联合上海电影家协会等多家单位共同主办。业界前辈与青年学者共聚一堂,从声音建构的历史记忆,探讨配音美学,从青年学者的视角为上译品牌的未来发展提供学术支撑。

 

 

    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专职副主席、秘书长沈文忠在致辞中表示,一代代上译人用语言的神韵和声音的魅力,让译制片走进了国人的生活和记忆,留下了无数的经典和永恒,开辟并推动着译制事业不断走向成功和辉煌,也期待上海的译制事业和译制工作者为进一步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的新发展和新繁荣作出新的贡献。

 

    研究会会长、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院长厉震林教授指出,上译厂的译制片说的是独特的“上译话”,它的迷人魅力迷倒了几代中国人,令人念念不忘,已化为中国人审美的基因和文化的情怀;译制片影响了中国人对世界的想象,改变了对外国人的认知,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新中国文化最早与世界的精神对话。

 

    上海电影译制厂原厂长、配音艺术家乔榛老先生与上译厂青年演员夏恬、翻译张悠悠进行了现场访谈,回忆上译经典,展望译制事业未来。乔榛表示,译制片创作的理念就是“字斟句酌,魂的再塑”,把外国作者的魂、他笔下描绘的角色的魂以及演这个外国角色的演员的魂与配音演员的魂,四者融合起来,再塑一个用我们中华民族如此优美的语言来诠释的魂,呈现给中国的观众。配音艺术要注重“还原”,保持原汁原味,这也是上译厂艺术质量的立身之本。

 

    多位青年学者在论坛上交流发言。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邱乙哲作题为《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美学研究(1949年-2019年)》的报告,认为译制片配音是“难的”,这种难度主要表现在如何达到配音和银幕形象的完美统一和融合。以上译厂为代表的“上海译制片配音”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美学样态,并提出上译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坚持守正创新,打响“上海译制”的金字招牌。

 

    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胡楠作题为《他者的声音:中国译制片中的“腔”》的报告,认为上译厂的译制片中呈现的并不是单一的表演风格,而是一个各种声音共鸣、碰撞,充满变动和杂合的过程。这一过程受各方的创作理念和世界想象影响,也塑造了观众对外国人、外国文化的认知。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温凯作题为《“此消彼长”:配音艺术的发展探赜》的报告,认为在循环演变的生成机制下,配音不仅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丧失特色、丧失动能,反而会因媒介的发展,输出声音的美学,带来配音职业的进一步认同及另一次大的变革发展。

 

    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副教授许迪声作题为《译制片:一种少儿观众的文化及语言认知途径》的报告,认为译制片是少儿观众用母语对外国影视文本进行阅读的最佳方式,它帮助他们从听懂到看懂,从认识到理解,从被动接受一个故事到主动寻找情感共鸣,是一种少儿友好型电影;译制片承载了传播中国语言之美,传播世界文化之广的重要使命。

 

    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副研究员陶赋雯作题为《何以怀恋——声音建构的历史记忆》的报告,探讨了在视觉传播发展之余,听觉(声音)是如何建构历史记忆、传播国族文化的,提出声音记忆的代际观、情感观与共同体三个维度引致的“怀念”,同时以上译厂为例,探讨了译制片带来南腔北调的“声音景观”,以及当代外译工作的文明互鉴作用。

 

    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青年教师李泽鹏作题为《2022影视配音研究综述》的报告,认为面对当下媒介环境的深刻变革,需要重新梳理影视配音历史与研究综述,当前影视配音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还有待提高,应当抓住当下全媒体环境机遇,拓展影视、动漫、游戏领域的研究,拓展“校厂合作”促进产业新动能发展。

 

    上海影协副主席、上译厂厂长、国家一级演员刘风作会议总结,他指出,这样的理论梳理和总结是非常难得的机会,举办学术论坛,回顾上译厂的辉煌历史和成果,畅谈“上译品牌”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对于推动理论创新、实践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供稿 ▏学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