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学会要闻 > 正文

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举行换届大会暨学术论坛

发布日期:2022-12-13

    11月19日,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举行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理事会工作报告、监事工作报告、财务报告和新的章程,选举产生了学会新一届理事和监事。在新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选举产生了学会领导班子:印杰为会长,汪歙萍、陆一、蔡三发、阎光才、杨颉、段勇、柯勤飞、刘庆、唐红梅为副会长,晏开利为秘书长。

 

 

    在下午举行的“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路径”学术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从政策、理论、实践等不同维度开展研讨,进行深度对话与智慧碰撞。

 

    学会会长、上海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兼教务长印杰作了题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与高等教育——上海科技大学的实践”的主旨报告。他认为,改革开放后中国高等教育经过两次大发展,上世纪末开始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及时地服务了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全球化战略。近年来,国家的创新战略呼唤更多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上海科技大学的成立和学校“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等发展战略,很好地呼应了教育、科技和人才战略。

 

    上海社科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汪怿研究员作了题目为“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高质量韧性人才供给体系”的报告,他在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变化、新要求和人才发展的新变局和新格局的基础上,提出了谋划新时代教育、科技、人才中长期战略要点、建设高质量韧性人才供给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实施高质量韧性人才供给的重点工程。

 

    副会长、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汪歙萍研究员以“就业评价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应用”为题作了主旨报告,她分析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认为就业评价包括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和就业工作评价改革,其中就业状况跟踪调查结果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参考。她分析了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在本科教育教学评估、双一流成效评价和就业综合评价与反馈中的具体运用,取得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也探讨了OBE理念在就业工作合格评价中的运用和高校就业工作合格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

 

    在互动环节,与会专家围绕“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韧性人才供给体系”问题等展开了深入的学术探讨和思想碰撞。

 

    专题论坛一以“教育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主题,有4位报告人做专题演讲。上海财经大学的发展规划处处长、高教所所长应望江教授作了“社科类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探索”报告,指出社科类高校应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成为服务科学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咨政启民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智力所所长杜晓利研究员作了题为“中国与OECD国家教育投入的差异分析及启示”的报告。她通过详细的数据比较分析,指出我国应该继续保持现有教育投入水平,进一步完善教育投入增加机制,巩固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比例的政策成果,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定的人力资本基础。

 

    华东师范大学郭娇副教授作了题为“‘机器换人’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趋势分析”的报告。“机器换人”引发社会对大学生未来就业更多关注和担忧,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可能带来更多的技术性失业,标准化、程序化的岗位面临较大的冲击,非标准化的岗位也不能完全置身事外。但是在创新前沿的高端岗位和高技能人才而言,大学生未来就业需求量和优势会更加明显。

 

    上海教科院智力所副所长杜瑛副研究员作了题为“国际视野中世界一流大学的社会服务评价”的报告。“双一流”建设中要更加注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转化,实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建设目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编审杨九诠研究员从演讲者论题选择的重要性、演讲内容的前瞻性和论坛的学术性、实践性和政策性的相互建构等方面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和总结。

 

    专题论坛二以“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与人才培养评价调查研讨会”为主题,由上海市教委学生处、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副主任周红星主持。上海教科院高教所副所长史雯婷在会上发布了2021届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与人才培养评价调查结果,与会人员围绕2022届毕业生调查工作的核心内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本次学术论坛的成功举办有助于凝聚多学科研究者、实践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力量,推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建构,共同探索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有效路径,以高质量的教育供给适应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助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实现。

 

 

 

供稿 ▏学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