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学会要闻 > 正文

【学会学术活动月】上海市古典文学学会举行“典籍的传承与普及”学术年会

发布日期:2022-12-01

 

    11月18日,上海市古典文学学会举行“典籍的传承与普及”学术年会,来自沪上高校、出版社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在会上分享讨论了各自的研究成果。本次会议是上海市社联第十六届(2022)“学会学术活动月”系列活动之一。

 

    会议上半场由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教授陈引驰主持。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段勇、上海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曾军分别致辞,介绍了上海大学人文学科建设的情况。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谭帆发布了“上海市古典文学研究年度报告”,详细整理并罗列了2022年度各高校的古典文学研究成果,并按照学术论文发表情况、入选国家级学科项目、获得学术奖项等进行分类分析,指出上海古典文学界学术研究的特点、优势与不足。学会秘书长、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戎默在会上报告了本年度学会活动及经费使用情况。

 

    学会副会长、上海大学教授张寅彭报告的题目是“《清诗话全编》与古籍整理的传承与普及”,他指出,《全编》点校整理的方式,较之简单地汇编影印,更利于呈现典籍内容,对典籍的传承与普及皆有其独特的价值。他列举了《全编》中具体的《来集之诗话》、马星翼《东泉诗话》中的相关具体的整理标点事例,说明《全编》标点整理工作对古籍传承与普及起的重要作用。

 

    复旦大学教授陈广宏以“明代集部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为题,向大家介绍了目前学界明代集部文献的整理研究情况,他认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明代文学文献的整理或仍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在避免重复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况影印出版重要的明集文献;二是较大规模的明代重要作家诗文集的点校整理;三是大型明代文学文献数据库的建设。

 

    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彭国忠报告题目是“立足专业,服务本土:华东师范大学的古籍整理”,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华东师范大学的古籍整理工作,总结了四个特点:一是多辑多卷连续性整理出版,二是全集类整理出版,三是建立在个人专业研究基础上的古籍整理,四是整理地域文献,服务本土和地方。

 

    学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詹丹的报告“经典精读与通读”,以他的新著《红楼梦通识》中对刘姥姥进大观园等情节的分析为例,向大家做了精彩的讲解;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李贵介绍了“中华文史经典精读丛书”的整体情况,并以《苏轼诗文精读》一书为例,揭示了精读对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会议下半场由学会副会长、上海古籍出版社副总编刘赛主持,多位青年学者进行了交流。复旦大学的赵惠俊报告题目是“东坡词在宋代的结集与流传——以明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所收词的考察为中心”,他以明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为例,指出北宋小集多为好事者与商业出版相结合的产物,小集所收词存在流传地域单一性、流传方式以歌唱为主、疏于文本考订且不求其全等特征。缘于小集汇编的结集方式,这些特征也成为了该阶段词集的重要结集形态。

 

    华东师范大学刘宏辉报告的题目是“村上哲见手稿《张子野诗词系年稿》价值发覆”。据施议对先生《百年词学通论》所列日本词学者,神田喜一郎和村上哲见被誉为日本词学研究的双璧。介绍了村上哲见先生的生平与学术研究成果,着重对村上先生的张先研究成果进行论述,揭示了村上先生研究张先词的经历和价值。

 

    同济大学徐渊的报告题目是“两汉今古文《孝经》流变所反映的《礼记》属性问题”,通过对今古文《孝经》源流的梳理,引出对《汉书•艺文志》所录《记》一百三十一篇及刘向《别录》所录《古文记》二百四篇的讨论,认为《记》一百三十篇并非古文《记》,《古文记》二百四篇包含一百三十一篇,其称“古文”主要是由于经孔安国之手整理而来。二者是二戴《礼记》篇目的主要来源。

 

    戎默报告的题目是“沈曾植著作出版前史发覆——兼谈上海古籍出版社清人文集的出版”。沈曾植是晚清至近代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与学者,时人有“中国大儒”之目,报告根据上海古籍出版社藏《人境庐诗草笺注》档案等资料,论述了沈曾植著作出版的相关情况,古籍社前身“中华上编”时期即已着手约稿策划《沈曾植全集》,约定钱仲联先生和唐长孺先生分别整理其诗文集和史地著作等,但终未竣事,并由此发覆上海古籍出版社对于清人文集整理出版的重视,对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清人文集也作了详细介绍。

 

    上海财经大学的陈成吒报告题目是“《老子》文本的传承与变化——中华经典文本的生成与演变”。关于老子其人的生平事迹,先秦两汉典籍都有较丰富的记载,但人们对相关内容存在许多争议。报告以《老子》的文本为对象开展论述,介绍了“经典”的历史性、多样性面貌和老子思想的个体性、创造性和历史性,试图还原老子、《老子》及其思想的本貌。

 

    陈尚君教授、陈引驰教授分别对本次会议进行了点评与总结,认为本次年会围绕“典籍的传承与普及”,报告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新见迭出,精彩纷呈。

 

 

 

供稿 ▏学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