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2-11-28
11月17日,第四届“浦东杏坛”暨全国新区(湾区)教育治理与高质量发展联动机制建设论坛“育人方式变革背景下教研转型的应为与可为”在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主办,聚焦主题,汇集众智,开展全国新区(湾区)教育学院院长和高校专家学者之间的思想交流与高端对话,从区域教育教学专业支持枢纽端发力,助推新课程新教材的落地实施。本次论坛是上海市社联第十六届(2022)“学会学术活动月”系列活动之一。
人民教育家、改革先锋、首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于漪老师认为,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开展学术研讨,探讨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实干精神的弘扬、创新思想的闪耀,能给人以深深的启迪和前行的力量。于漪表示,新区(湾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前沿阵地,教育起了基础性战略性的支撑作用。创新是发展教育提高质量的第一动力,只有发挥广大教师潜在的教育创造力,调动各个层面教师的教育主动性、积极性,群策群力、共同奋斗,才能创造新区(湾区)以及各地教育的精彩。
浦东新区副区长晏波指出,浦东新区作为上海首个全国教育综合改革创新示范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试验区,应积极推进教育改革示范区的建设,继续开辟学校发展的新赛道,千方百计引入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做深做实紧密型集团化建设。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杨振峰指出,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无论从哪个视角来看我们的教育都需要依靠人、发展人,聚心、聚力、聚智、聚焦,共识、共研、共创、共享,发挥基层智慧,真正实现教研转型,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
主论坛以“新时代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新区教研转型”为主题,由浦东新区教育局副局长张伟主持。浦东新区教育工作党委副书记毛力熊充分肯定了“浦东杏坛”为浦东创造了全国新区教育领域专家、学者交流的机会,增进了教育治理与高质量发展研究联动机制的建设,提出面对新时代所提出的历史使命,作为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浦东教育,必须做好教研转型这篇大文章。
市教师学研究会会长陈军指出,新区、湾区意味着锐意进取、率先示范,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怀着对教育教学研究者无比的敬佩,梦想成为教育科学世界里的一只甲壳虫,努力追寻真理的微光,享受到教育艺术的自由与美妙,同时作为普通的基础教育工作者,要像草根一样能够匍匐在大地上,和学生一起勇敢的成长和进步,共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李百艳介绍了浦东构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立交桥”的探索,这座“立交桥”汇聚共识,凸显研究转化力,让教研成果转化到课堂、学校。从区域内部、外部和教发院内部三个层面着力打通壁垒,构建大小系统集成、新旧系统集成的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治理体系,凝聚治理共生力。要聚焦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难点、瓶颈和关键问题,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以提升教育质量为目标,以智能技术为载体,改革传统研究模式,形成全域覆盖、层次丰富、互为融通、便捷有序、智慧开放、动力强劲的教、研、训、评、治一体化新型区域教育治理形态。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罗滨聚焦“教师学习的新需求”和“基于AI一体化联研”作了报告,介绍了海淀区根据教育区情,通过一体化的联研模型、策略和机制以及具体案例的阐述,呈现了人工智能支持下的教师学习的“大教研”海淀范式。
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院长陈晓松以“复杂系统视域下的教育治理”为题作了报告,介绍如何把教育当成一个复杂系统来进行综合改革治理,强调系统思维模式,探索不同主体的协同、不同阶段的衔接、不同领域的融合,不同学科的交叉等,衔接社会对教育的供需关系,最终通过在新型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学习方式、教学组织体系中落地,形成具有新时期特色的教育综合改革模式。
在分论坛上,22位专家分别围绕“课程改革的区域推进”“教研人员的专业发展”“智库与教育治理、教育综合改革”三个主题展开研讨。本次论坛是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和育人方式变革背景下教研转型的引领和创新,未来将继续以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热点、重点、难点问题为抓手,开展广泛、多元、专业的学术交流,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
供稿 ▏学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