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2-11-25
11月18日,由上海工艺美术学会主办的“工艺美术与当下生活——第二届青年学者工艺美术论坛”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举行。该活动为上海市社联第十六届(2022)学会学术活动月活动之一。学会理事会成员、专委会负责人出席。会议由学会副会长、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副院长唐廷强主持并作总结。
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副院长史忠文在题为《应物象形:基于流淌缩皱效应的金属工艺与设计研究》的演讲中,从金属材料吸热熔化的流动性和放热凝固的缩皱性入手,进行金属液态流淌成型和固态缩皱烧制的工艺方法实验、影响因素分析,并进一步对两种工艺进行对比分析。他认为,随着当代金属艺术对材质、工艺、造型等本体语言的突破,借由“金属”这种媒介,艺术家在诠释当代语境和叙事内容方面的实验迎来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液态流淌和固态缩皱是艺术金属热加工技术中两个关键微观变量因素,将感性艺术认知与理性工艺试验结合,在微观表象中融入自然之道,呈现宏观的自然人文景象,往往可以获得妙趣横生、宛若天成、独一无二的艺术金属表现效果。
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吴昉在题为《近代都市女性消费与手工编结技艺》的演讲中谈到,近代上海涌现出一批具代表性的女性编结者,她们既是手工编结技艺的消费者、传播者,同时也是编结产业的生产者、开拓者,多重身份的融合映射出一个时代的都市掠影。如果说女性是都市编结手工艺商业演变的主角,那么无论她们是作为编结技艺的消费者、从业者、创业家,或是仅仅满足于在南京路、兴圣街等商业街区的编结橱窗前驻足欣赏,都是推动传统手工艺融入时尚消费品市场的重要群体。编结技艺为都市女性创造新的消费经验,消费与生产互为关联,女性从中获得自我意识的觉醒与来自社会的认定,并借由此,重新界定了近代上海都市消费文化的内涵。
学院雕刻艺术设计专业负责人于洋在题为《工艺美术教育在数字技术转型下的美育培养》的演讲中,面对数字技术发展,如何以美育培养提升工艺美术传承与振兴在数字技术发展进行探索,研究美育培养创新发展的方法与路径,通过对工艺美术数字转型发展进行分析,探索美育培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通过以美育培养助力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与振兴。他强调,提升美育培养对工艺美术行业的影响将会有重大帮助,美育的培养不止是高校的责任与义务,而是中国在现阶段发展中所必须要提升的软实力。美育培养从社会功能来看,公众审美的提升促使工艺美术品的高要求与高标准,进而提升工艺美术行业的变革。在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对美育的重视更应该加大重视力度。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建筑设计专业负责人卢楠在题为《竹元素语汇传达中式美学提升乡村风貌的应用研究》的演讲中,通过对竹元素语汇的类型梳理和传达的中式美学思想的提炼,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风貌提升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了提升乡村风貌的应用策略、应用路径。对应用意义进行了概括总结,同时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以期对乡村风貌提升建设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助力国家乡村振兴伟大战略。
学院助教姜雪子在题为《“传承与创新”--陶瓷艺术中的叙事性语言探究》的演讲中,指出陶瓷艺术的叙事性是陶瓷的一个重要的表达方式,当一件成熟的陶艺作品摆放在那里,观众进入艺术家所设定的场域,会与艺术产生共鸣与交流。作为陶艺的一大语言特征,叙事性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与重要的意义。陶瓷艺术利用故事的某一个经典画面给观者形成一个静止的场景,但映像在观者脑中的可能是动态的,观众不受设定好的情节限制,在强烈的叙事性营造出的场景中,观众读的是故事,感受的却是生活。她认为在创新的同时,不能舍本逐末,重拾和重视陶瓷艺术的叙事性语言显得尤为迫切,如何用陶瓷艺术说话,如何用陶瓷艺术本身的叙事性来营造陶艺的场域和空间以记录当下,仍是一个有价值探讨的话题。
供稿 ▏学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