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学会要闻 > 正文

【学会学术活动月】上海市美学学会举行多维视角音乐美学研究论坛暨2022年年会

发布日期:2022-11-24

    11月20日,“多维视角音乐美学研究论坛暨上海市美学学会2022年年会”在上音歌剧院举行,聚焦多维视角下音乐学与美学的交叉研究,旨在进一步适应新形势下音乐学、美学的融通发展,开创音乐美学研究的新局面。会长祁志祥教授,副会长范玉吉教授、王云教授、王梅芳教授,上海音乐学院科研处处长伍维曦教授,上海音乐学院音乐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李小诺研究员,以及部分学会理事、会员、特邀嘉宾等参与线下活动,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冯磊教授等在线参与论坛。本次论坛是上海市社联第十六届(2022)“学会学术活动月”系列活动之一。

 

    活动开幕式由伍维曦主持。冯磊代表上海音乐学院致欢迎辞,他回顾了自美学学会首任名誉会长贺绿汀以来与上海音乐学院的深厚渊源,表示上海音乐学院作为我国音乐美学、音乐美育研究的核心力量之一,期待能与学会不断深入合作,进一步深化人才交流和学术共享。

 

 

    会长祁志祥教授代表学会做全年学会工作总结,指出2022年是学会发展中极不平凡的一年,学会克服困难,坚持开展各项工作和活动,学会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冯磊教授以《从少数民族器乐传承与传播谈多元美育》为题做了发言,认为唯有深化对“多元美育”的理解,将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有计划、有规模、有体系、有侧重地开展少数民族器乐艺术的传承与传播,才能在保护少数民族多元音乐文化的同时,有效整合各民族多元文化资源,深化民族记忆,强化民族文化认同,保护文化多样性,让包括少数民族器乐艺术在内的中华文明繁衍永续。

 

    上海音乐学院郭树荟教授做了《唤起声音记忆:丝竹乐音空间运行的内在美学趣味》报告,认为传统丝竹乐能表现出中国传统音乐美学自身独特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传达方式。例如传统丝竹乐中一个乐音会因唱、奏、乐器不同而具备多种音乐,并成为乐思发展的支点,而中国传统音乐本身的特性就在于由单音、单声音乐到支声音乐的链式形态。单音在横向线条的表达方式,建构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奏唱美学、听觉美学。

 

    上海财经大学艺术系主任阮弘副教授以《江南丝竹的艺术特征》为题进行分享,通过展示江南丝竹音乐三方面的细节特征及其发生学原理,指出江南丝竹乐是一种活态的音乐,展现了江南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趣味。

 

    上海建桥学院陈莉老师以《歌剧戏剧结构与音乐结构的同一性》为题发言,提出了“歌剧戏剧结构与音乐结构同一性”的理论范畴,并详细论证了这一理论范畴提出的依据及其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潘幽燕老师做了《音乐表演美学与音乐短视频初探》主题发言,环环相扣地探讨了音乐表演美学、音乐表演艺术的视觉语言、声乐表演的认识、作为音乐表演美学中视觉语言的形体语言、审美音乐短视频中的形体语言等话题,最后探讨了音乐短视频的相关问题。

 

    上海音乐学院助理研究员许首秋做了《“乐感美学”对音乐美学研究的影响及意义》报告,从六个方面指出了“乐感美学”的理论贡献,借用对“音乐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的转换和具体分析,界定了音乐的美丑边界。

 

    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赵文怡老师做了《中国音乐美学中的诗性表达》分享,认为当以中国经典音乐文化的视域对中国音乐美学进行解读时,诗性特征便会自行显现,并不断影响着中国音乐美学研究的根本基调。

 

    上海音乐学院洪丁副教授做了《后现代视域中的音乐本体思辨:分析哲学与反本质主义的碰撞》发言,通过介绍西方音乐美学界代表性学者对音乐本体的定义的尝试与分歧,指出反本质主义对音乐本体的定义的缺陷,认为实用主义美学似乎能给我们更多的启发。

 

    闭幕式由上海建桥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王梅芳教授主持。上海戏剧学院王云教授做了总结发言,指出音乐美学是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以及音乐实践活动是美学家借以提炼自己美学观点的重要源泉。八位专家从不同的视角讨论了中西音乐和音乐的美,有从音乐的艺术特征、音乐的空间、音乐的结构、音乐的表演这些相对内在的视角来进行阐释的,也有从美育、乐感美学、音乐美学的表达和后现代这些相对外在的视角来进行阐释的,令人深受启发。王云教授代表学会对活动的主办方和参与方表示感谢,并衷心祝贺上海音乐学院95周年华诞。

 

 

 

供稿 ▏学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