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学会要闻 > 正文

【学会学术活动月】上海市政治学会主办“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制度的成熟定型”理论研讨会

发布日期:2022-11-23

 

    11月15日,由上海市政治学会主办、上海市委党校科社部、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话语体系)研究基地承办的“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制度的成熟定型”理论研讨会在上海市委党校召开,本次研讨会是上海市社联第十六届(2022)“学会学术活动月”系列活动之一。会议由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交通大学程竹汝教授主持。来自上海、北京、天津等地的专家学者以及上海市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的老师和全体研究生,围绕着二十大会议精神,就“党的领导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关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科学内涵和逻辑脉络”“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保障”“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机制”等议题展开深入的学术交流。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育长罗峰教授从科学的理论指引、有效的战略规划、严密的组织体系、系统的制度支撑和开放包容的文明吸纳这五个方面阐述坚持党的领导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在统一。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可以渗透到我们国家所有的政策设计、制度安排、问题导向等。中国共产党有着严密的组织体系,从中共中央到基层的纵向网络,到覆盖各个领域、各个机构的横向网络,形成了政党强大或政党能量释放的刚性化的组织保障。

 

    复旦大学郭定平教授在作题为“党的全面领导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发言时谈到,党的全面领导和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党的创新理论中最重要的闪光点。通过理论、历史、制度和实践四个层面探讨了党的全面领导和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的内在逻辑,他指出,党的全面领导和全过程人民民主本质上是党的领导和民主政治发展的关系问题,党的领导和民主是统一的。在实践的过程中,如何把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各项制度建设相结合?如何使我们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地充实、加强、完善和兑现?这些都是我们未来需要探索的重要方向。

 

    上海师范大学王礼鑫教授则围绕着党的决策模式展开阐述,他把中国共产党民主集中制下的决策过程概括为“集体理性决策模式”,他认为集体理性在重大公共政策中能够做出符合共同体利益最大化的决策,并以“回路图”将中国共产党的集体理性模式划分为三个模块,首先是观念,包括具有现代性观点思维的属性共识、落实民主集中制的规则共识和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共识;其次是运行机制,包括归因机制、信息汇聚机制、执行机制、政策评价机制等;最后是主体维度,这是我们党自己创立的调查研究的传统,具体表现为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政策。

 

    复旦大学唐亚林教授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二十大报告中的正式定型是一个从概念到标识的过程。他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民主的新标识与新表达”为题,首先回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从概念到标识的发展过程。其次,基于全过程人民民主和西方民主的对比,他强调人民民主是人民主权论的具体体现。再次,他提出从民主理想、民主理论、民主制度、民主绩效与民主道路五位一体的视角来研究全过程人民民主。他认为中国民主在具体操作形态层面,应该要有中国民主的公式,即过上好日子(美好理想)、中国共产党领导(领导力量)、人民当家作主(主体力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制度力量)、全过程人民民主(机制力量)这五种力量的总和,并强调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理论、现实、绩效、制度和道路的有机统一。

 

    复旦大学汪仕凯教授在题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知识脉络与历史经纬”的发言中提出,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应站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全过程”这一枢纽位置,通过“全过程”分析其历史经纬、知识脉络和理论内涵。他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历史实践就是要将人民主权落实为人民当家作主,群众路线实际上就是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的起源。随着全过程人民民主历史实践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知识脉络,即人民实体的根本主体、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量、全方位的组织形式、选举和协商的运作机制以及在公共利益基础上平衡公共与个人的内容主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陈明明教授立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从政治社会学的角度,阐释中国现代化的支持因素。他指出,中国的现代化是在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和独特的国情制约下,通过学习和变革、抗争和选择走向现代文明的一个必然结果,并基于对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因政治示范而引发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概述了中国现代化的支持因素。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构筑了自主国家,构成中国现代化的决定因素;二是具有强大回应性、问责性机制的有效政府,构成中国现代化的制度优势;三是持续的社会革命创造了平等社会,构成中国现代化的动力基础;四是以治理中心主义支持的国家,它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张树华教授围绕着全过程人民民主及制度化这一主题,从“怎么看”“怎么讲”“怎么干”三个层面展开阐述。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中国式民主的最新概括和崭新的表达,二十大报告对全过程人民民主做出总括性的政治定调,强调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他认为,要从人民观、群众路线来解释全过程人民民主,讲清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人民性、人民本质和人民至上。对于“怎么干”这个问题,张树华教授指出,我们的民主归根到底就是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一要继续保持广泛地听民声、汇民意、聚民智、解民情等;二要贯彻民主精神,发扬民主精神,在监督权层面拓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空间;三要加强研究,学术界要在行使民主和民主质量的关系、党的领导和发扬民主的关系等问题加强研究。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张明军教授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全过程’制度保障”为题,他认为,“全过程”是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很关键的问题。要通过立法和制度的建构将协商民主融入到不同的民主环节、不同的民主形态、不同的民主领域。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杨海蛟研究员作了题为“制度成熟和定型之特征”的发言,他认为,制度的成熟定型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具体的保障,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又呼唤着制度的成熟定型,二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可以从三个特征来判断和把握制度是否成熟和定型:首先是验证性,成熟定型的制度应当渗透于生活的各个方面,构成完整的网络机构;其次是协调性,制度是成体系化的,不同的制度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各种制度是互相关照、彼此呼应的,且其运作过程也必须是协调的,这样才能充分形成合力;再次是有效性,具体表现为制度普遍得到落实,更表现为制度对社会、个人、组织具有落实性。上海交通大学陈尧教授围绕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生长”这一主题,从个体化参与、有组织的民主、系统化的民主、以民主供给带动民主需求、渐进式民主建设这五个方面对中国式民主的建构路径展开阐述。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基本上成熟定型了,制度的生长主要是在特色方面,包括内部制度的调整、监督方面的变化等。中国特色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生长还体现在集民意、聚民智的制度化的建设,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都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

 

    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佟德志教授围绕着“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分析”这一主题,以上海虹桥的基层立法联系点为例,强调了全过程人民民主或基层民主是人民对国家意志过程的参与。他指出,不仅可以在基层立法联系点中看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特征,在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同样也能看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影子,二十大报告的意见征集过程就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体现。全过程、全方位、全链条和全覆盖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优势,强调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的统一。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商红日教授以“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的治理性交往”为题发言,他认为,社会议题和社会形式这两个方面是研究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时首先要关注的问题,并就“怎么定义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怎么来把握它的属性?”这两个问题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的本质是社会资源的社会配置。基于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所具有的治理性,他提出“治理性交往”的新概念,即人们在社会治理活动中治理成果取得的生产及治理关系的形成,并从交往样式、条件规范和目标取向三个方面对治理性交往展开进一步的阐述,设想要建构基层联合体社会,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联合体社会。

 

    学会副会长、东华大学秦德君教授在题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几个实践拓展方位”发言中指出,上海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最佳实践地,应该要以此作为试验地,打造超大型城市民主政治创新的策源地。一是要强化主线,丰富成果,建设好基层立法联系点;二要增能减负,拓展外延,鼓励基层的创造;三要加强党建引领,倡导以党内民主引领全过程人民民主、以党内监督引领社会监督、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以党的建设方法引领最佳实践地的建设;四要注重激励,嵌入细节,以细节的完善建设好最佳实践地。中共上海市委党校袁峰教授在“当前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主要障碍及对策”发言中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执政活动中都要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形式主义、关键少数、心态不正确等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因此,他指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上海交通大学朱德米教授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要在机制上加以完善。他围绕着“怎么样设计一个公众参与的机制才能最有效果?”这一问题,从参与的目标、参与的领域、参与的机制等维度科学设计公众参与的机制,并以公众参与发展规划为例,将公众参与分为知识参与、智库参与、社会公众参与等不同的类别。他强调发展规划过程对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非常重要,需要政治承诺、政治领导人的全力推进。

 

 

 

供稿 ▏学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