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2-11-12
11月4日,上海市演讲与口语传播研究会主办的“智媒时代的口语传播需求与社会认同”第一届上海口语传播校园论坛在上海杉达学院金海校区举行,来自口语传播领域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智媒时代背景下口语传播发展趋势和难题破解,从不同的维度和视角对口语传播领域的学科科研和学术焦点进行深度研讨。本次活动是上海市社联第十六届(2022)“学会学术活动月”的系列活动之一。
开幕式上,上海杉达学院校长陈以一与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林毅共同为“上海口语传播高校论坛共建基地”揭牌并先后致辞。
陈以一表示,上海杉达学院作为一所以本科为主体的民办高校,非常欢迎高规格的学术论坛和讲座进校,帮助提升专业竞争力和学生的职业胜任力,此次会议对于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研究能力,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和产学合作,都有重要的意义。
林毅认为,由于媒介科技的加持,大大加速了人和人之间口语传播的通路,人机交互把很多不可能变成可能,智媒把口语传播从小众变成大众,从流失变成留存,从完整变成片段。他认为,讲好中国故事既要有文字的传播,也要有声音口语的传播,要利用多种媒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上海理工大学袁帆老师在发言中聚焦网络直播六年发展历程里口语传播的转变,认为口语传播趋于在场化、趣味化、规范化、生活化,但过于个性化的输出会影响精准性,因此需要树立正确的口语传播理念,提升传播素养,更好地培养口语传播人才。
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张华副教授从网络传播入手,以多个文学影视作品为例解析了元宇宙的概念。她认为,交融性、沉浸式、场景化、智能化、数字化这些都是目前学界关于元宇宙的基本认识,更重要的是应认识到,人是元宇宙的尺度,技术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研究会副秘书长、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黄晨老师认为,随着智媒时代的到来,口语传播作为最基本的媒介,会将单一的交流转化为多主体、多层面的交互,既体现多元性、差异性,也展现一致性、共同性。
华东师范大学徐默凡副教授认为,网络热词对于性别意识的表达在新的语境下,通过隐蔽的方式,通过褒义词、贬义词对立表现出来。新词、新语不仅仅是对社会现实及时的反映,又是进行描述的符号工具,是我们思维认知的一种工具,在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
上海电视台新闻频道主持人刘凝认为,传播学需要创新,交叉学科会使更多人在人际传播中实现价值。针对口语专业教育,她认为除了需要培养专业技能、专业精神,还需要提升思考力、学习力、反省力等软实力。
上海国际短视频中心执行总裁丁嘉源做了“制造业向互联网转型的经验分享——以姚记科技为例”的报告,他认为,“内容为王”并不过时,传统媒体仍然靠内容优势取胜,在智媒语境下要更注重多元化的知识表达。
上海杉达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副院长陈立新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如今却被各类新媒体所“破壳”,是智媒时代面临的一大挑战,他建议将来的智能语音需要人格化。
华东师范大学沈嘉熠教授认为,元宇宙世界的基建目前尚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除了底层技术之外,还要有丰富的内容生产、成熟的影像艺术,更需要复合型传媒人才,未来可以在创新性的线上教学模式、产学研一体化联动上进行尝试。
上海报业集团东方网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朱琪分享了新闻传播教学实验课程“全媒体新闻与写作”的经验,利用教练和队员两个身份角色,实现表达自我、适应角色、赞美同伴的任务,通过业务实操、业界认知、新闻理论、场景模拟等课程模块,在不确定性中找到尽可能因材施教的方法。
上海电影职业艺术学院陈静老师分享了关于智媒时代协同育人的经验,她认为智媒时代的传播人才培养,需要强化各种与专业相关的边缘化能力。
上海杉达学院新闻系江俊男表示,不论媒体技术创新到什么程度,教育的本质是一贯的,不能完全被资本驱使,不能仅由数据驱动决策,而应能够尽可能满足人们的不同社会需要,这样才能更好地拥抱波澜壮阔的时代巨变。
供稿 ▏学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