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学会要闻 > 正文

【学会学术活动月】“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

发布日期:2022-11-04

    10月26日,由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主办,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会协办“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召开。上海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会会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严安林主持会议,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作开幕致辞,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会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主任杨洁勉作会议总结。本次活动是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十六届(2022)“学会学术活动月”项目之一。

 

 

    陈东晓研究员在致辞中指出,此次研讨会既是一场政治学习,也是一场专业理论研讨。要进一步提高政治学习和专业研究的结合度,提高理论研究和对外宣传的结合度。要不断提高政治领悟力,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和市委的部署要求,全面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特别是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牢牢把握”,着力学懂弄通悟透二十大报告背后的道理、学理和哲理。

 

    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原副校长范军教授以《人类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题作发言。他提出,社会科学研究要进一步创新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国际局势、世界形势做了非常深刻的分析,要求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类的前途命运。2022年人类遭遇的自然灾害、气候变暖、新冠疫情、战争等因素相互叠加,使世界各国人民深刻认识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他认为,保护地球这个我们生活的唯一家园是全人类的最大公约数。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深刻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世界性研究的优秀成果,需要跨学科思维来不断增强政治领悟力。

 

    学会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王健研究员的发言以《中国式现代化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为题。他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线,同时更加强调向世界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和平与发展的现代化。从新中国现代化探索开始,就一直追求和平与发展。我国之所以选择和平发展道路,是与中国的历史遭遇、基本国情和发展目标及世界大势紧密联系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我们始终统筹发展和安全,力争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要积极维持公平正义,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要始终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改革;要通过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学会副会长、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门洪华教授的报告题目是《二十大报告的战略思维与外交创新》。他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一篇具有重大世界意义的战略文件,其中充满了战略思维,以问题为导向,着眼顶层设计,强调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的能力,强调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和整体性推进。外交是中国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抓手和依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二十大报告体现了我国外交思想和外交部署的创新,是新时代外交的集大成之作:首先,外交理念更加丰富全面;其次,报告强调了时代特征的演进性;第三,体现了更加积极的进取精神;第四,强调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系统性;第五,强调了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战略意义,体现了包容开放的文明观。

 

    上海市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刘军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以习近平外交思想创新研究全面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他表示,以党的二十大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迫切需要中国外交进行理论与实践创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创新拓展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研究。习近平外交思想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它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中国外交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的发展和实践变化。他认为,要以习近平外交思想创新研究全面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既要为实现党的中心任务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又要寻找最大的国际公约数,共同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不仅包含国内加快绿色转型的内容,而且强调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目标,不仅强调我国坚持对外开放和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而且把国际关系和世界经济融合贯通起来。”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赵蓓文研究员以《新形势下全球气候治理的复杂困局与中国方案》为题作了发言。她指出,全球气候治理困局中的主要矛盾与焦点归因为两个层面:全球层面的责任分担与国家层面的利益分歧。报告深刻体现了宏观战略思考,积极促进环境、能源安全、对外开放、全球治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统筹协调。她认为报告指明了新的方向,即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不仅需要在全球气候治理的框架和平台中积极发挥作用,更应当通过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发挥在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建设绿色“一带一路”。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仇华飞教授的发言题目是《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征程》。他从五个方面对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进行了阐释。一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对时代之变;二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三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四是坚持对外开放战略;五是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他指出,当今世界一些势力逆历史潮流而动,抱着冷战思维,零和博弈不放,热衷于拼凑小圈子,打新冷战,构成对世界秩序的最大威胁。中国外交政策目标非常明确,就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国际军控的发展方向设定了目标,值得学术界认真研究。上海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吴莼思的发言题目是《中国特色核军控思想研究》。她提出,有必要加强中国特色国际核军控思想和实践的研究。中国国际核军控的思想渊源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性,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积累的经验,以及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理念。她认为应辩证统一地看待核武器的作用;采取普遍联系的方式来看待常规武器和核武器之间的关系;从发展变化的角度看待国际核军控的命题。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所长牛海彬的发言题目是《浅谈中国外交新征程中的战略机遇》。他认为,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识别、坚持和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前,我国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但依然存在新的发展机遇,战略机遇具有很强的内外互动性和动态变化性。中国式现代化既强调中国特色,也同时具备深厚的国际性。中国式现代化承认和尊重世界的多样性;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选择和价值判断符合时代精神和世界大势;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有赖于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努力。

 

    严安林以《党的二十大后中国外交的机遇、挑战和政策思考》为题。他认为中国外交的最大的优势是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工作的坚强领导。中国外交最大的依托力量和基础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及影响力的扩大,特别是2012年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展开。西降东升的全球力量发展态势和新兴市场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也是我们的外交优势。他指出,当前国际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包括新冠疫情的连续冲击,美国持续加大对华遏制,西方国家对华的联合打压特别是在涉台涉疆问题上对我国主权的干涉等。对此,要克服盲目悲观和盲目乐观两种错误情绪,既要有底线思维,还要有危机意识,也要有机遇意识。

 

    杨洁勉在总结发言中指出,要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报告背后的道理、学理和哲理,坚持把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与各学科紧密结合、同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引领相结合、对外宣传和政策研究相结合。

 

 

 

供稿 ▏学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