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学会要闻 > 正文

【学会学术活动月】“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与共同富裕”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

发布日期:2021-11-12

    11月7日,由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上海市领导科学学会、同济大学、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联合主办的上海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学术年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与共同富裕”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本次会议是“上海市社联第十五届(2021)学会学术活动月”项目之一。来自中央党校、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与全国高校的180多名学者师生通过线上与线下互动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主题研讨。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党委书记、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解超,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书记、上海领导科学学会会长郭庆松,同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冯身洪分别致辞。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党委副书记许玫主持开幕式。

 

 

    王为松表示,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学说的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建立一个代替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联合体”,“到那时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描绘了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美好愿景,同时也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伟大志向。上海社科界要努力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届进博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努力研究创新发展,充分展示上海的学术优势,进一步扩大在全国的影响力。

 

 

    解超认为,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纳入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远景目标,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时代性的重要体现,是党的意志和庄严承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经历努力奋斗过程,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本质“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顺应人民群众的亟盼,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

 

 

    郭庆松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明确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与共同富裕是民族伟大复兴主题的关键任务。共同富裕不仅是同生产力相关联的,而且是同生产关系相关联的,涉及社会公平正义、执政党价值取向、运行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政治问题,必须在做大蛋糕同时分好蛋糕,必须防范资本无序扩张并绑架政治、舆论和权力。

 

 

    冯身洪认为,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提出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志在发动人民群众,实现翻身解放;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实现“让人民享有劳动成果”的奋斗目标;通过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让人民富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现代化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党中央把共同富裕放在更加重要位置,通过精准脱贫,解决了绝对贫困,彰显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上半场主题报告由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蓉教授主持。

 

 

    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沈壮海教授指出,我们所创造的文明新形态不是停留于头脑中的文明想象或展望,而是呈现在中华大地上的文明跃动,是“现实的文明”;是崭新的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文明具有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和效率优势,以独立自主、和平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为建设美好世界提供理论与道义上的重大贡献。

 

 

    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韩喜平教授认为,现代化的概念是伴随着工业化而产生的社会变迁与政治改良,具有普遍的社会性、革命性。现代化不仅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与自然等各个层面的综合概念,也是涉及价值、制度、技术动态渐进的行为。不同民族具有各自文化特色,决定了人的本质现代化的基本内核。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人民福祉达到新要求,而且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达到新进展,人的全面发展达到新水平。强国要有软硬实力为基础,我们要以理论化的解释,给世界提供新的示范。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永贵教授认为,从历史性、整体性、系统性等多个维度审视和考察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具有五个鲜明特征。第一,领导力量新,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全面领导现代化;第二,发展路径新,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第三,基本立场新,一切发展理念、发展方法都是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第四,根本目标新,共同劳动、共同创造、共建、共享物质和精神成果;第五,社会形态新,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全面现代化建设由低向高前进。

 

 

    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科学社会主义》副总编、中共中央党校郭强教授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告诫我们,必须站在科学的立场上,充分认识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以史为鉴,缩小地区、城乡和收入差距和贫富差异,共同富裕也不是同等富裕,首先需要实现全体人民的权力、机会和规则公平,共同分配着力点是解决二次分配的公平性问题,而不是把重点放在三次分配。

 

 

    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原常务副会长、现任《理论视野》杂志主编、中共中央党校秦刚教授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强调了通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世界领先的综合国力,基本实现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过程实际就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体化过程,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人民追求共同富裕的愿望,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制度,坚持公有制经济制度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包括个体、民营企业共同发展的制度,调动各方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积极性,在消除了绝对贫困基础上,逐步推进 ,逐步积累,不断缩小差距,才能最终达到目标。

 

 

    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王公龙教授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理想追求、世界历史演变的时代环境和中国社会的政治倾向三个角度出发,表明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必要性,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顺应历史前进的逻辑,具有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李冉教授认为中国共同富裕的价值立场是人本身,人是发展的最高目的,是治国理政的最高价值,共同富裕关注的是整体的人、全面的人和现实中的人,而不是西方国家和社会大都重在关注的物与资本。西方国家社会私有制在解决部分个体富裕的同时不断制造了新的贫富差异,这种经济结构一旦遇到风险,更可能爆发衰退的危机。

 

    下半场专家发言由上海领导科学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解放日报》社党委副书记周智强和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党委宣传部长兼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文亮教授主持。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务部主任、长三角研究院执行院长何立胜教授认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需要全面辩证地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少数先富部分人先富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三次分配、劳动收入差距与财产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合理调节高收入与增加低收入、推进共同富裕的重点与难点、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等九个关系。

 

    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理事、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孙力教授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国的一个伟大历史跨越,彻底铲除了不公平的制度基础;如何在追求公平的同时更快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做出了宝贵的制度创新;在民族国家范围内和历史上彻底消除贫困,创造了中国社会公平的三大伟业基础。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伟大贡献。

 

    上海领导科学学会秘书长、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鞠立新教授认为,根据马克思提出的“生产关系环节的同一性“理论,全端共富机制包括了发展型、渐进型、全面可持续型、共享型、制度规则型等五个环节,通过生产关系前端、中端、终端改革创新、综合发力、同向推动,才能有效落实共同富裕目标。

 

    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上海思想界》杂志常务主编、华东师范大学郝宇青教授认为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历史起点为共同富裕创造了政治条件。同时实现共同富裕还应顾全“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以及“进入新时代”两个大局,从具体举措和观念转型两个方面入手,深入推进共同富裕的实施。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副院长张士引分析了马克思的“经济社会形态”转型理论与我国“新发展阶段”的转型性质的内涵及其关系,认为应该推动我国从经济社会形态向人的社会形态转变,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运用马克思关于“经济社会形态”转型的理论,依据我国“新发展阶段”的转型性质和实际,厘清当今经济社会形态转变需要的条件和要求。

 

    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理事吴解生教授作会议总结。他强调,上海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发源地,举办高质量、规范化且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学术年会是上海作为排头兵、先行者和引领者的应尽责任和义务,必须坚持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的光荣传统,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发扬伟大的党建精神与科学社会主义学者特有的学术精神。

 

    会议最后,解超宣读《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成立学术委员会的决议》。决议要求广泛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用好各种资源,为青年学者成长出彩搭建更好的学术平台,使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成为全国基础理论学会的示范榜样,为坚持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新成果作出更大贡献。

 

 

 

供稿 ▏学会处       编辑 ▏许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