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1-11-02
10月30日,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主办的“外国文学与课程思政”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举行。本次活动为上海市社联第十五届(2021)“学会学术活动月”系列活动之一。上海理工大学副校长张华致欢迎词。学会文学与思政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刘芹教授主持会议。来自全国高校200多位学者、教师和学生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聆听发言并参与讨论。
学会会长李维屏致开幕词,他指出必须以新时代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为指向,强调外国文学课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做好课程思政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上海师范大学朱振武教授做题为“课程思政的融入性、及时性和自然性”学术报告,他认为外国语言文学文化课是以中国语言文学文化为参照,以外国语言文学文化为主要修习内容,以培养有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的学子为旨归的学习行为,因此思辨与思政应该贯穿整个过程,但这种思辨与思政应该在自然、自如和自在的情况下进行,应该避免呆板说教、生搬硬套甚至简单僵化。
上海外国语大学王岚教授的主旨发言题目为“外国文学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她感到,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价值观,在生动的文本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和高尚情操,外国文学教学要有中国视角、家国情怀和世界格局。
复旦大学戴从容教授以具体案例阐释了文学的社会力量,她认为,文学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自我启迪和心灵升华,对社会来说可以起到感受历史进步,关注国家和民族命运,反应人民群众心声的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金雯教授以启蒙时代的情感为切入点,分析18世纪的人类身体如何内嵌于自然环境与历史语境,提出要辩证地看待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共同体,并从中国视角出发重新思考启蒙精神。
上海理工大学文学文化研究所所长王影君副教授发言的题目是“大数据时代外国文学课程思政的问题探讨”,她认为,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对人类的身心健康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课程思政是对抗技术异化新症候的育人途径,外国文学可以发挥自身独有学科优势,深刻揭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意涵。通过对比、借鉴和批判,外国文学课程思政应以深化情感体验、延承家国使命和拓展天下大义为己任,深度激发受教育者的信仰、担当和爱心,使之免于成为大数据时代的“空壳人”。
最后,学会副会长卢丽安致闭幕词,她对本次会议所取得的成果表示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通过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生动案例进一步阐释了做好课程思政的基础动因与具体做法。与会人员纷纷表示将以本次研讨会的成功召开为契机,立足外国文学教学和研究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独特功能和重要作用,深入发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着力将“立德树人”、教书育人贯彻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
供稿 ▏学会处 编辑 ▏许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