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1-09-14
近日,上海党建文化研究中心举办“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研讨会。会议邀请上海市人大法工委原副主任施凯,上海市民政局社建处处长竺亚,全国人大代表、萍聚工作室理事长朱国萍,上海市社区发展研究会会长徐中振,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院长黄晓春,长宁区天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刘于朋,徐汇区漕河泾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潘淑敏,上海党建文化研究中心原主任张克文、研究员张虎祥、黄佳敏等社会治理方面的研究专家和基层干部出席会议并参与研讨。会议由中心主任王瑞红主持。
刘于朋和潘淑敏分别从实践角度谈了目前基层治理中面临的一些普遍问题:基层治理中还广泛地存在“路径依赖”,行政手段多,治理方法少,治理理念有待全过程落地;“上面千根锤,下面一根钉”,一方面基层干部任务重压力大,一方面时代的发展又对他们提出专业化、智能化的新要求;此外,目前居民参与率较低,居民区共同体意识还需进一步增强。这些问题都亟待通过改革和创新来破解。
施凯认为,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整个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市场化程度比较低,行业价格形成机制很乱,缺乏公平竞争,所以产生很多问题;二是特大型城市的行政管理怎么走专业化道路,没有形成统一认识,管理重心下移是对的,但不能混淆了专业管理和综合管理的特点。第三,各方面制度很多,党建定党建制度,服务定服务制度,但制度之间衔接上存在不少问题。
“小巷总理”朱国萍指出,要实现社区治理现代化,首先必须深怀“真感情”。做群众工作就是要做“人心”的工作,现代化如果没真感情,在社区等于零。其次,社区治理现代化,不能忘了“土办法”。听到“现代化”,就容易想到一些“高大上”的路径和方法。但长期积累的“土办法”千万不能丢,遇到一些棘手问题,可以成为解决问题的“法宝”。第三,治理现代化要善用“新武器”。从数字化到智能化,高科技“新式武器”,提高了工作效能。社区治理中,“土办法”也要跟“新武器”相结合,发挥“1+1>2”的效果,这是新时代社区工作者必备的能力。
黄晓春重点聚焦了组织工作科学化的问题。他强调党建是一门科学,要把人类社会一切管理社会科学和组织科学集合起来,党建才能发挥作用。党建引领有一个最强大的力量,那就是发挥网络优势,形成资源和需求的整合互补,党建才能引领到实处。
竺亚认为,治理现代化背后是精细化,精细化则意味着有大量的行政事项要做。社会没有办法承接政府职能,政府只能交给居委会承担。治理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多元主体,这些年社区平台搭了不少,但是如果看不到多元主体了,当主体感觉没有话语权时,就会慢慢淡化。
供稿 ▏学会处 编辑 ▏许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