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0-09-28
9月26日,由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市高校思政课协作组承办的“1920:红色基因与创党实践”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顺利举行。研讨会是上海市社联第十四届(2020)“学会学术活动月”的活动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周承,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徐建刚,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忻平,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严爱云,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建党精神研究中心主任陈挥,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刘绍学、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长刘苏闽少将等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围绕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传承红色基因、建党精神等专题展开。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研究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共产党早期在上海活动等方面内容开展研究。
徐建刚指出,明年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100年诞辰,研讨会为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研究打下基础。他以南昌路100弄2号的老渔阳里从不知名到申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转变为例,指出党史研究需要学术支撑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周承指出,加强党的建设并将之体现到学校办学治校教书育人的方方面面。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和教育,也是我们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重要工作。要从建党历史和建党精神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力量,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勇前进。
陈挥指出,上海石库门建筑是见证中国共产党创党实践的空间场域,上海石库门文化是形塑中国共产党精神特质的重要渊源,上海石库门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于源头的起始地位。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回溯中国革命的历史原点,我们要重新审视上海石库门建筑蕴藏的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从中汲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精神动力。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黄伟力指出,中共一大具有开创性的历史贡献: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为党确立了明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实行党的统一领导,初建党的组织领导体系;以政治纪律为核心,提出对党员和党的工作的纪律要求,由此中共一大培植了党百年发展的政治根基。
传承红色基因研究
与会专家围绕传承红色基因积极开展研讨。
严爱云指出,上海是党的诞生地,也伟大梦想的启航地。马克思主义与上海工业运动实践的结合,铸就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红色基因,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红色基因是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信仰之源、力量之泉。近年来我们党史界以追寻党的初心出发地,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孜孜不倦地不断推出社会关注的有影响力的成果。
刘苏闽,红色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政治底色,红色基因是我们党在长期奋斗中确认的先进本质、革命精神、光明传统和优良作风的总称。要丰富发展和弘扬传承新时代红色基因,一是红色政权的引领与红色理论的武装,二是五四运动狂飙突进,红色力量发展壮大,三是红色先区建党创址,四是红色使者指导帮助。
刘绍学指出,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大学以养成建国人才、促进文化事业为宗旨,汇集社会名流,是一所红色学校。要注重对上海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重视把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堂中。
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金瑶梅指出,要传承与弘扬上海长三角技术的红色基因,指出问题在于长三角区域党建一体化缺乏计划性、系统性、长期性、全面性,党建力量依然存在短板,而建设折射长三角,则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比如说多渠道、全方位、广角度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瑊提出,要将创建新型政党的理念付诸实践,就要突显先进政党的精神品格,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开拓创新、坚韧不拔,加快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建党精神研究
中国共产党的创新铸就了伟大的建党精神。
忻平认为2020年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上海老、新渔阳里发起和初建的百年纪念之年,明年是中国共产党正式创建一百周年。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习总书记指出的建党时奋斗精神就是建党精神与宗旨,核心是“立党为公”。
张云认为上海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开篇之首,原因在于,首先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组织是在上海诞生的,其次是一大、二大和四大均在上海召开,再者是中共中央驻地在上海长达13年之久,第四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主要是在上海形成的,第五是以具体的时空环境为定位的精神元素,第六是上海建党精神与上海的城市文明传统和海派文化具有相互吸纳、前后传承的不可分割性。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胡涵锦认为,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党精神的重要论述,要理顺斗争精神和四个伟大的关系,处理好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的关系,有立场、有原则地开展斗争精神,增强自觉性。
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徐光寿指出,从四大维度来考虑“科学的中共创建史观”,即哲学层面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地理学角度,时间层面的历史角度即三年两会,以及包括渔阳里精神、共产党宣言精神、红船精神的精神谱系角度。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穆鹏程认为,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作为新时代党的重要政治话语,蕴含了“坚持与发展”“思前与启后”“建党与党建”等多重辩证逻辑。“坚持与发展”辩证逻辑是对“建党精神”理论根基的省思,“思前与启后”辩证逻辑是对“建党精神”历史延展的爬梳,“建党与党建”辩证逻辑是对“建党精神”实践形态的厘析。
上海财经大学博士后王岩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将百年旅程坚持下来的动力和勇气,提出了“变”与“不变”,“不变”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坚持共产主义、坚持中国道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变”的是时空转换、人员更迭、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社会主义要矛盾、国际环境,在“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中,我国正不断前进着。
供稿 ▏社联学会处 编辑 ▏许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