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学会要闻 > 正文

上海市美学学会召开2018年度青年论坛

发布日期:2018-09-07

    9月1日,上海市美学学会在上海政法学院普陀校区,举办了主题为“演讲的艺术”青年论坛。论坛邀请了上海音乐学院杨燕迪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庄志民教授,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田奇蕊教授,上海美学学会会长祁志祥教授作主旨发言,来自沪上各高校、文化单位近三十名学者参加了学术交流。论坛通过美学与艺术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贯通,以演讲的阐释学视角和跨学科视域为切入点,聚焦公众演讲及学术发言的基本要素和技巧,探讨演讲的最佳方式、手段及注意事项,旨在帮助青年学者达到良好的演讲效果,积累和提升学术影响力,助力学术成长。

    祁志祥教授在开幕辞中强调,演讲能力主要包括对演讲现场的把控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这是个人学术能力发展的重要方面。而青年学人要想在学术之路上走得更远,要想在相关学术领域更有影响,要想拥有更好地学术形象,必须重视演讲能力的提升。论坛关注解决青年学人成长中迫切关注的问题,体现了学会“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企盼能真正让青年学人通过论坛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一、凸显“个性”张力,秉承“中庸”之道,把握“应变”之理

 

    杨燕迪教授以音乐学及音乐美学为切入点,作《关于演讲的个人体会点滴》主题发言。

    他首先通过美国著名作曲家、指挥家、音乐教育家伯恩斯坦1970年《青年人音乐会:管弦乐队解剖》演讲录像及著名画家、作家陈丹青先生2014年在新加坡的主题为《母语与母国》的演讲视频两个事例,提炼了“天赋”和“幽默”这两个演讲成功的关键词。随后,结合个人演讲经历具体谈了四点体会:

    一是演讲与个人秉性的关系。他结合上述事例表示,演讲者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与感觉,这种感觉具体体现在演讲的语速、幽默感、强调的对象等方面,并取决于演讲者的为人品性和性格特质。

    二是演讲与专业内容的关系。成功的演讲首先与平日的专业积累密不可分,随后才是临场发挥,而临场发挥需要旁征博引,这又归宿于专业积累,两者相辅相成。

    三是文稿与演说的关系。当下演讲者在对待文稿上存在着两种极端现象,或完全读稿,这往往出现在学术会议上,现场效果并不理想,或采取TED风格,即完全脱稿自由发挥,这两种方式皆不可行,他主张青年学人宜采用居于“中庸”的演讲风格。所谓“中庸”风格,既有详尽的提纲挈领,又有“讲”的话语表达方式,而非全部念稿。

    四是要根据不同的演讲场合进行灵活调整,即把握“应变”之理。他列举了庆典既礼仪场合发言、课堂讲课、学术演讲、学术会议发言、学术主持与评议、座谈与交流、电视广播采访等不同场合的注意要点,并结合自己近期短视频节目录制的最新媒体体验,分享了行之有效的经验。

 

二、在“求真”中熟虑,在“向善”中担当,在“创美”中卓越

 

    庄志民教授以旅游意象学、旅游美学为切入点,作《努力以“真、善、美”为旨归》主题发言。

他引介旅游意象学研究中根据现有理论总结规律的研究方法,归纳了成功演讲必须具备的“真”“善”“美”三个要点。所谓“真”,即规律;所谓“善”,即品质与责任;所谓“美”,即乐感或言之为令人赏心悦目的事物。随后,分别从上述三个要点具体分享了自己的体会。

    一是演讲之“求真”。演讲者应尽量讲与自己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作支撑的内容,尽量讲经过自己深思熟虑的内容,这就是“求真”。而“求真”路上所得的真谛往往能够化繁为简,正所谓“绚烂至极,归于平淡”。他以“演讲内容金字塔”归纳“求真”之要旨:演讲者所表述的“一滴水”,需要有相应的学术积累“一桶水”作垫底,而演讲者向受众传递的,必须是“真”之精髓。

    二是演讲之“向善”。他强调学术演讲者必须是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学者,而个性化的学术追求的普泛品质,就是一切学术行为必须最终将有益于社会进步。这不仅是演讲的“向善”,更是学术研究的“向善”,而“向善”的目的在各个专业领域都有其特定的表述方式。他以自己所关注的旅游美学领域为例,具体的“向善”最终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

    三是演讲之“创美”。根据祁志祥教授“乐感美学”的理论成果,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他对此持认同态度,并进一步表示,美的价值属性与“求真”和“向善”相关,只要寓教于乐感,再学术的内容也有其赏心悦目的表达方式。在当下体验经济大行其道的时代,演讲亟需讲“注意”与“体验”两者结合,既要“抓眼球”,更要“讲境界”,以寻求符合“注意-体验”二元一体的受众感悟规律之美妙表达方式,最终将演讲的“求真”“向善”和“创美”真正落到实处。

 

三、掌握基本的方法,善用有效的技巧,实现思想的飞翔

 

    作为资深的演讲指导、评议专家,田奇蕊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科研经验,以《演讲的技巧与方法》为题进行了一场精彩的主题分享。

    田奇蕊教授认为,演讲是演讲者面对观众,就某一问题系统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真实的社会活动。当下社会演讲无处不在,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演讲家。她还匡正了当下不少人对演讲的认知谬误,强调演讲是以“讲”为主而非以“演”为主,而演讲应具备的素质主要包括声音、形象和语言三个方面。随后,她就演讲的目的、演讲的主要类型、演讲的特点做了简要的梳理,在宏观上以画龙点睛之笔对“演讲”做了一番勾勒。

    在谈及具体的技能操练上,她分别从“演”的技能和“讲”的技能两方面入手,以传播效力为目的,就基本的要点、方法、技巧、训练步骤等作了简明扼要的讲解。她表示,状态、神态和姿态是“演”的基本要素,语言、语形、语意是“讲”的基本要素。演讲训练欲行之有效,须紧紧抓住这六个要点,实现功力、魅力、智力三者的结合,方能达成一场成功演讲的总体要求,即“顺口”“顺耳”“顺眼”“顺心”。“顺口”即讲老百姓听得懂的话,流畅,明了;“顺耳”即口齿清晰,音调适中;“顺眼”即演讲的审美度,需要演讲者心态自信而平和,状态积极而松弛,神态真诚而大方,姿态自然而灵活;“顺心”即内容真实,语体得当,深入人心。

    祁志祥教授随后作《成功的演讲,思想的飞翔》分享,强调成功的演讲是演讲者与听众间一次思想的对话,演讲者必须以思想的力量取胜,用思想来征服观众,最终实现对话。

    祁志祥教授首先就演讲的基本操作规范分享了自己的几点感悟。在如何处理演讲者与讲稿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他认为,演讲者与讲稿应保持一种“不即不离”的关系,对于讲稿或PPT不可过度依赖,应居高临下,举重若轻。谈到如何准备讲稿时,建议以提要点、分层次的方式来提纲挈领,在演讲中根据讲稿的提示用思想组织语言,来填补讲稿上各要点之间的空隙,并通过在不同要点间的“移步换景”以实现思想的叠加。在时间控制上,祁志祥分享了自己的一些经验技巧,如“一般十分钟的演讲设立三个要点”等,并强调演讲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表达最有效的意义。演讲作为一门艺术不同于绘画、音乐和雕塑,适度的残缺不一定影响演讲的完整性,演讲如若超时,演讲者应有效组织语言迅速结束演讲,而不应为求形式完整而不顾及时间管理。

    在基本操作规范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实现“思想的飞翔”,他从暖场、仪态、语言、观点四方面分享了自己的感悟。成功的演讲与暖场密不可分,而暖场的方式取决于演讲对象、演讲环境的特质。就演讲中演讲者的仪态方面,演讲者应控制好紧张与放松之间的度,追求松而不怠、淡定从容的状态。在语言表达上应铿锵饱满以展现自信,并能以情动人。演讲用语应追求雅洁,亦庄亦谐,平中见奇,切忌粗语、俗语和插入语。最后,祁志祥引用老子“方而不割,廉而不刿”、刘熙载“尚礼法”“尚天机”“尚性情”等名言鼓励青年学者要敢于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

    下半场的自由交流环节,上海政法学院张永禄教授、上海戏剧学院支运波副教授、复旦大学汤筠冰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学院石莹副教授、松江区党史工作室地方志办公室程志强博士、上海译文出版社王赟编辑等分别就各自关心的话题与嘉宾交流沟通,提出各自的疑问和感受,进行思想的交流碰撞。

    上海市美学学会的青年论坛活动已持续举办了十余年,取得良好社会反响,并被评为上海市社联“学会特色活动奖”。今后,学会将继续发扬这一传统品牌项目,让更多青年学人通过论坛学有所获,并籍此为美学发声,为中华美学的发展壮大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