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6-11-14
11月10日,上海市金融学会和上海市农村金融学会联合举办了第七届“青年金融论坛”。为配合第七届青年金融论坛的举办,上海市金融学会在年初发动副会长单位和各理事单位踊跃投稿,并积极组织青年课题研究,共收到论文60篇,编入了青年金融论坛论文集。
本次论坛共交流9篇论文,涉及国际金融与货币政策、金融支持供给侧改革、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3个专题。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杨青、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教授吴文锋,上海城市创新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任新建分别就交流的论文进行了点评。
国际金融与货币政策专题方面。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毛晓庆的论文“全球负利率政策:背景、路径及影响”认为,从理论研究看,负利率可以在信贷、资产价格、投资组合、再通胀、汇率五个渠道方面影响经济活动,从负利率政策的实施目的看,各国多数希望达到防止本币升值和达到通货膨胀的目标。但是各国实施负利率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负利率政策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增加了银行额外储备金成本,侵蚀养老金及人寿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利润;金融机构为了寻找正收益,可能会过度承担风险;加剧流动性泛滥,助推资产价格泡沫;可能会引发竞争性货币宽松;影响财务管理及投资交易,导致回报以及现金流估值异常、风险管理模型受到挑战,同时可能需要重新设计金融交易的功能。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聂召的论文“后SDR时代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认为,人民币是在不完全可自由兑换的情况下加入SDR货币篮子,随着资金的跨境流动逐步放开,人民币与外币的汇兑约束将逐步显现,要加快金融制度和监管机制国际化改革,抓住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重机遇,深化金融市场国际化建设。通过“产融结合”,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跨国企业。打造3-5家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程相适应的金融旗舰企业,提高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进一步优化金融人才发展环境,打造一支国际化、专业化人才队伍。
金融支持供给侧改革专题方面。上海银监局孙小冬的论文“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及实践”从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其他参与机构的角度,分析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传统及创新处置方式,并结合当前不良资产处置实践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依法开展不良资产处置;加强沟通协调,消除信息不对称;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维护良好信用环境;简化诉讼程序,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进一步理顺内部机制,加强处置力度,强化风险防范;拓宽处置渠道,加强模式创新。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潘佳赟的论文“商业银行个人不良贷款处置难点及建议”提出,积极推进不良资产清收相关立法,丰富市场化清收渠道,采用多样化方式处置个人不良资产,规范担保品物权,增强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主动性,完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加快建立实施个人破产制度。
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专题方面。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韩冰洁的论文“全球程序化交易监管趋势”从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程序化交易监管最新动态入手,横向对比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程序化交易监管特色与政策取向,分析成熟市场中程序化交易监管的共性与个性,为我国监管者提供借鉴:正确认识程序化交易是市场系统性风险的推手而非根本原因;防范程序化交易引发的市场风险,需要强调相关市场主体的责任;制定标准区别程序化交易与高频交易,并分别制定监管规则。农业银行上海市分行陶晓敏的论文“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违约风险因素”认为,应建立和健全个人征信系统,规范和约束房地产评估机构的行为,完善银行贷款决策机制,积极审慎的推动金融创新,加强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管理,进一步完善中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管理体系。
此外,上海保监局李静、中国银联曹洋、广发银行上海分行秦苗苗分别作了“从上海银保‘双录’制度实施情况探索建立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制度”“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采集和使用的边界及隐私保护”“上海商业银行支持科创企业现状及模式”的交流发言。上海市金融学会将继续利用各种资源,以多种形式对青年人才予以支持,为青年人才提供展示风采的舞台和学术成果发布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