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学会要闻 > 正文

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上海市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第三届协商民主与公共政策论坛

发布日期:2016-10-27

    10月22日,“协商民主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暨第三届协商民主与公共政策论坛”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论坛由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上海市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杨浦区延吉新村街道办事处、民革中央理论委-上海师大协商民主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
    上海市人民政协副秘书长、上海市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徐海鹰,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高建华,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副会长吴解生出席论坛并致辞,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张峥嵘主持论坛开幕式。
    上海政协研究室邢邦志主任等市区政协领导,杨浦区延吉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邱红、办事处主任肖枫等9位街镇书记或主任,高校、党校、社会主义学院的专家,媒体记者等出席论坛。论坛围绕如何深化对协商民主与社会治理关系的认识,协商民主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实践逻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市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徐梅主持了上半场的专题研讨,四位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分别作了主题发言。
    杨浦区延吉新村街道办事处主任肖枫,阐述了协商民主在基层社区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延吉新村街道的探索和经验。近年来,延吉新村街道在探索社区睦邻中心建设和社区治理过程中,把协商民主与社区服务供给、居民区公共事务自治和社区顽症治理有效结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治理效果。
    浦东新区高桥镇党委书记苏锦山认为协商民主与基层自治是一种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并从实际出发阐述了广泛充分的民主协商是基层自治的不可缺少的过程,而基层自治的程序和形式则将协商民主有形化,强化了协商民主的效力。
徐汇区虹梅街道党工委书记蒲亚鹏,阐述了虹梅街道探索面向职业群体的社会治理创新。虹梅街道从“虹梅庭”这一党建活动公共空间入手,通过与各类社会主体合作,不断加强公共空间优质活动资源的引入,形成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工作网络,形成了基于社会化资源的以基层社会治理为对象的枢纽型工作平台。
    《解放日报》党委副书记周智强指出,协商民主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但要关注几个关键点,一是国家层面的协商民主与基层协商民主的关系;二是基层治理主体多元化,决定了基层协商民主的必要性;三是协商民主的制度化、组织化、专业化、法制化。周智强强调,围绕基层自治,推动基层协商民主发展,关键在于用群众化的手段推动基层协商民主,而不要过于行政化。
    在上半场的自由发言阶段,上海市政协研究室主任邢邦志指出,基层协商是协商民主重要的形式和组成部分,强调的是人民民主,人民民主的重点是群众,要协商的是人民群众利益相关问题,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在基层治理与协商民主的关系中要处理好三个问题,一是代表,协商的主体是代表群众利益的主体;二是议题,一定是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议题;三是平台,要有一些群团组织参与的协商平台。
    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副会长吴解生主持了下半场的专题论坛,专家学者就相关议题进行了进一步深入探讨。
    徐汇区妇联副主席周莹认为,妇女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具有政治优势、组织网络优势、资源优势等三大优势。为进一步强化妇联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一是要注重项目化运作,精心打造妇联工作品牌;二是要转变传统的工作理念,形成社会化工作模式;三是要重视专业化队伍建设,提升妇联组织参与基层协商民主的专业化能力。
    静安区政协秘书长刘尚宝指出,目前人民政协参与基层社区治理和基层协商民主,主要承担了协商谏言、民主监督、服务群众等三大职能。政协协商和基层协商,两者是并列关系,不能互相代替。就当前实际情况来看,人民政协参与基层社区治理,需要顶层设计,同时,也需要理论研究的支撑。
    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黄天柱认为,基层协商民主正日益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和运行机制,在基层社区治理中发挥了重要功能。近年来,浙江各地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初步形成了协作共建、协商议事会、决策咨询、监督评议、民主党派工作室、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等六种实践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值得总结提炼。
    “民革中央理论委-上海师大协商民主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黄福寿则从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下对基层协商民主发展进行了思考。黄福寿认为,从顶层设计看,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5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的发布,意味着中国的社区治理把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融合在一起,标志着基层民主在形态和机制上的重大突破;从上海来看,自2014年以来,基层协商民主体现出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互动、整体推进与个体创新互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互动等三个特征,尽管短时段看,问题不少,但中长时段看,前途光明,意义重大,因为未来10-15年,将是我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协商民主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机结合,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在下半场的自由发言阶段,闵行区委党校科研部主任朱华从闵行的个案出发,谈了如何搭建好协商平台的问题。上海市政协《浦江纵横》杂志社执行主编叶明献对上海各街镇的实践探索给予了充分肯定。《探索与争鸣》杂志原主编秦维宪提出,处理好社会治理和协商民主关系,是我国走向一个高度民主、自由、平等、公平社会的必由之路。上海师范大学教师张凤池认为,基层协商民主在社会治理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副会长吴解生教授做了总结发言,就论坛的整体情况谈了三点感想。一是论坛延续了前两届的特点,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体现出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责任担当;二是很好地贯彻了十八大精神,特别是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各区县、街镇根据不同特点,提供了生动的基层协商民主案例,丰富拓展了研讨主题的范畴,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三是各位领导、专家对新问题积极思考,碰撞出了许多思想火花,提炼出了一些新的研究课题。吴解生希望通过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通过上海各街镇的努力实践,形成上海协商民主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撰稿人:张凤池、戚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