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学会要闻 > 正文

上海市企业发展促进研究会召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企业创新发展”跨学会研讨会

发布日期:2016-09-28

    9月21日,上海市企业发展促进研究会在社科会堂与上海股份制证券研究会、上海企业经营管理研究会联合举办跨学会专题研讨会。研讨会由上海商学院首任院长、教授方名山主持,上海市城镇工作合作联社原党委书记、高级经济师、常务副会长陈兆忠,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陶友之,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博导王玉,上海市委研究室原副巡视员、副研究员、高级经济师唐宗洲,上海市集体经济研究所所长、高级经济师姚康镛,上海钟表公司高级工程师郑俊镗,上海股份制证券研究会秘书长韩华林,上海企业经营管理研究会秘书长陈志诚、上海宏诚集团董事长张佐铭等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企业创新发展”的主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方名山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目前市场上许多商品假冒伪劣,质次价高,供给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企业诚信严重缺失。中央高瞻远瞩看到这些问题的存在,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措施。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因此,在供给侧改革过程中,企业必须努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实现产品升级换代,适应消费需求变化,使企业产品更好地与供给侧改革相匹配。作为理论工作者和企业领导有必要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企业创新发展相互关系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共同研讨,提出在新形势下企业进一步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姚康镛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小企业创新发展、共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小企业同样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做出很大的贡献。总体来说,集体小企业发展要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完善劳动者与企业的共享机制,建立利益共同体。二是坚持合作社的合作,探索“联社+行业协会”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各级联社的作用,赋予联社对合作集体企业的管理职能,使之成为政府推进和管理合作集体经济发展的好帮手。三是坚持合作社、集体企业以及各类小企业跨界发展、融合发展。四是坚持恢复和建立合作事业发展基金制度,形成企业集体共有和个人所有的产权结构。通过制度安排,形成企业集体资产与职工个人的利益共同体,使之成为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做大做强的纽带和基础。

    陶友之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技术层面上说,本质就是创新,创造新的供给,满足新的需要,达到新的供求平衡。从企业层面上说,创新主要发力在五个方面:一、要明确自己的站队。国家“十三五” 发展规划己经明确,优先发展先进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业。因此,企业首要的是创新,是站队。如果自己是属于淘汰产业方面的,赶快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二、要找准自己的薄弱环节。企业创新涉及许多方面,影响企业全局的工作应先进行创新。三、要“点”、“面”结合。创新要保证重点突破,但也要广泛发动工人参与。工人群众对生产情况最熟悉,他们参与有时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四、要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企业领导只确定组长人选,其他的人员组成、材料选购、奖金分配等全由组长决定,这样才能取得创新好的成果。五、要善于物色和培养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先在企业内部找,然后再到行业内、国内外去找。创新人才的多少,决定着企业的兴衰和成败。另外,从企业外部来说,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如果不改变企业“不创新——等死”、而“创新——早死”的情况,企业创新难以成风。这就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一套强有力的政策或法规。

    陈志诚表示:我国目前经济面临着很多不稳定因素,经济发展需要通过扩大消费来拉动,这就要求市场上有可供消费者选择的,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商品,要求企业不断进行创新,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创新就是突破,企业要通过突破,生产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特”的高附加值产品。企业应从六个方面实施突破管理。一是突破业务管理。要突破传统管理模式,制定灵活的营销策略,采用“管理+软件”相结合的模式,不断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二是突破体制管理。要大胆破除原有体制的束缚,运用各种激励和约束措施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三是突破资金管理。不是把资金管死,而是采取多种形式把企业有限的资金搞活,最大限度地取得乘数效应。四是突破人员管理。要不拘一格选择人才,并且有计划地培养各类人才,为企业不断创新和开发新品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撑。五是突破技术管理。要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提升企业产品的档次。实践证明,企业只要抓住突破管理,就能创新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有效供给。

    王玉认为,供给侧改革是中央提出的,但真正落实在企业。从经济学角度来说,供给和需求是永远不会平衡的,在过程中,会取得一段时间的平衡,然后又会出现不平衡。作为单个企业是不可能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因为企业面临四个方面困难;一是实体企业是实体经济中很小的个体,是无法承担起供给侧改革任务的。二是企业调整产品过程中也面临着供给侧的问题,这些问题和困难能否解决是一个未知数。三是在国际产业调整中,我国的实体企业由于劳动力成本过高等因素已经没有能力去承接。四是供给侧改革是受非常强的制度约束的,没有宏观制度的改变,企业是很难做到的。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应该考虑做到四个匹配:第一个是企业自己的产出要与社会整体的需求相匹配。第二个是企业的名称要与实际工作相匹配。第三个是企业的产品要与智能化匹配。如果企业产品结构不调整,无法实现智能化。第四个是国家的一些规定和企业的一些制度要进行调整,与供给侧改革相匹配。只有这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取得成功。

    郑俊镗表示,供给侧改革是经济发展新态中企业创新发展的大逻辑。企业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微观主体,在创新发展中应该明确十一个取向:一是要以五大发展新理念引领企业创新发展。二是企业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先发优势和后发优势,实现高端创新与中低端创新并举。三是企业在创新进程中要注重将各类资源加以整合,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发展。四是组建以行业中各企业的研发机构、情报信息机构为基础,吸收相关科研院所参加的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五是转变考核理念,从R&D向R&B演进。六是着力构建鼓励创新的良好生态环境。七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走出去”发展。八是实行弯道超车,实现提升供给能力和效率的跨越式发展。九是在开展科技创新的同时,着力推进品牌建设,实现科技创新与品牌建设并举。十是倡导创新者以科技伦理自律,做“负责任”的创新者。十一是通过抓两头带中间,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新工匠精神。

    唐宗洲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决定经济增长。企业是落实供给侧改革的微观主体。企业能否提供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目前,企业存在“三个不够”,一是产品创新不够。我国经济总量已经雄居世界第二位,但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很少,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不小差距。全球十大发明型企业中,有八家在日本,其专利发明集中在电子、机械、精细化工、纳米新材料等高科技行业,而我国尚没有一家企业属于全球发明型企业。二是行为诚信不够。目前社会上企业诚信缺失严重,商业欺诈、制假售假等现象比比皆是,使消费者对市场上的商品缺乏信心,大大阻碍了消费者的消费热情。三是创新动力不够。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政府方面的,也有企业自身的;有体制方面的,也有机制方面的,从而使企业创新人员缺乏创新的冲动和激情。上述问题不能根本性解决,供给侧改革目标将难以实现。

    韩华林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企业创新要很好的结合是有相当难度的,但政府的政策是起主导作用的。

    陈兆忠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供给侧相关的领域和部门都要进行改革。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企业碰到五个危机。首先是生存危机。许多企业要倒闭、关门。第二是转型危机。有些实体企业转型搞房地产,虽然赚到了钱,但放弃了制造产业,如果企业全部这样转型将是非常危险的。企业如何转型,难以抉择。第三是创新危机。一方面是创新不容易,另一方面又怕好不容易创新出来新产品,立即被别的企业仿冒。第四是改革危机。企业改革思路不符合上级领导意图,企业领导有可能被调走,因此企业要进行自主创新改革是非常困难的。第五是发展危机。这些问题不解决,企业发展的目标将难以实现。(上海市企业发展促进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