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6-04-26
4月22日,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政治学会、社会学学会与吴泾镇、华东师范大学在吴泾镇虹景家园1号里联合举办“社区治理与公共服务创新实践”研讨会。近30位学者和镇村居委基层管理工作者一起,就城市化进程中村居公共服务和治理这一课题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讨。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政治发展研究所所长郝宇青与科社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吴解生主持了研讨活动,科社学会夏军会长在致辞中指出,村居治理是基层政权的重塑与再造,充分体现了执政党“以人为本”的理念,研讨会关注的关键是社区治理的可持续、成本和复制性。
吴泾镇党委副书记杨维萍、副镇长彭秀峰、共和村总支书记陈军徕、虹景一居党支部书记龚君分别介绍了吴泾镇以区域党建为引领,整合地区企业、华师大、交大和东海学院高校和紫竹科学园区等各种社会资源,服务百姓需求,建成了四个面向村居群众的“邻里中心”,打造了公共服务和社区治理高度融合的综合平台。“邻里中心”的建设,创新了社区治理的新模式,有效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干部作风转变,弥补了基层政府服务基层群众能力的短板,创新和探索出群众自治和社区共治的新格局,彻底扭转了镇区“全民上访”的被动局面,增强了村居百姓的获得感和归属感。
与会的学者充分肯定了吴泾镇“邻里中心”建设的科学理念和实际成效,同时提出了破解相关问题的思考和具体建议。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郭娟、政治学系刘笑言、马靖认为,社区是邻里亲朋享有共同财产的居住空间,具有共同的利益,必须在解决个体实际需求的同时,培育个人与社会环境有效互动和交往的能力,才能达到社会政策落实的目标。社区老年人是社区治理的重要资源,发挥了参与民主议事的柔性作用,他们在参与过程中实现了自身价值也收获得益最多。面对公共服务的资金和治理政策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需要政府制度层面的进一步创新突破。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何海兵认为,吴泾镇的邻里中心建设具有样板意义,重构社区公共生活空间,需要组织策划引领,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公共生活,从而达成公共认知,形成公共秩序。
上海师范大学黄福寿认为,吴泾镇社区治理的创新实践走在上海的前列,解决民众参与治理的公共精神不足难题,还需借鉴相关实践的先进经验,探索各类群体积极参与社区决策的有效机制,提升协商民主与社区治理的关系。南政上海校区孙力、翟桂萍认为,基层治理的实践走在理论前面,如何进一步将基层治理与发展基层民主结合在一起,上海有着良好的环境条件和经验,基本形成了既有党委的支撑引领、政府的责任担当,又有经济基础、社会组织,还有制度创新和执行规范的自治与共治新格局。需进一步发挥社会资本的能量,搭建政府与公民互动平台,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
科社学会副会长、《解放日报》社党委副书记周智强认为,将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打通,重塑社区公共生活和公民性,有利促进社会和谐;善治的理想境界是自治和共治的有机融合;吴泾镇的邻里中心建设具有特定发展阶段的特色价值,平台化服务将项目化服务、社会化服务集聚起来,不断优化了社区治理;社区治理的过程不仅是经验积累也有理论支撑,是有价值追求的公共服务,有理念创新和技术突破的基层治理,预示着从公共服务做起的社区治理发展方向。(华学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