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学会要闻 > 正文

市美学学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美育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

发布日期:2016-04-09

    审美教育问题是上海市创新发展的重大课题。为贯彻中央及上海市相关文件精神,上海市美学学会与上海市枫泾中学4月9日联合主办了“美育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围绕枫泾中学在审美教育方面的探索模式和成功经验,充实美育理论,加强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会议由市美学学会副会长庄志民教授主持,会长朱立元教授代表学会致辞,枫泾中学陆旭东校长、余玉花教授、徐美玲、汤筠冰、冯维维老师等就枫泾中学的美育探索、课程建设、经验总结及美育与网络结合等话题作大会主题发言,共68名会员出席了本次会议。

    一、美育探索的新形式

    朱立元会长在致辞中认为,枫泾中学在美育探索方面不但走在上海的前列,在国内也颇具特色。对此特色,枫泾中学校长陆旭东以“审美素养培育”为题,分三个方面做了详细阐发。

    (一)源于人本的特色确立。“审美素养培育”办学特色的确立,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源于人本的特色确立,是时代所需、地域所托、校史所承。1、符合“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 “审美素养培育”特色的提出,顺应大审美经济时代学校重视美育的国际潮流,符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们认为,我校审美素养培育特色,体现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大方向。2、根植于浓厚的地域文化。我校坐落于枫泾,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蜚声海外的金山农民画发迹地,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学校美术特色的形成,既植根于枫泾“三画一棋”的地域文化,也得益于金山“琴棋书画”的大艺术氛围。本地少年生长于斯,身临其境,耳濡目染,使学校美术教育特色的形成有了扎实的基础条件,而学校的美术特色教育又对当地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充实和提升作用。3、传承办学传统。30年来,我校的美术特色教育一脉相承,经历了从美术兴趣小组到美术特色项目,再到学校特色的过程2000年起,我们实现了办学视野上的三大转变:一是从单科美术特色转向综合性的审美教育;二是从学科美育转向全方位的审美化教育;三是从单纯的审美情感研究,转向关注学生生命自由、幸福成长的人性研究。

    (二)特色育人的理念与思路。审美素养培育特色的形成,起于美术,承于美育,转于审美素养,合于大艺术的育人观。我们认为,审美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个体在艺术领域学习、体验、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发展他们的审美情趣。我们深入挖掘美术学科的育人价值,努力把审美精神融合到其他学科当中。我们从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发现、鉴赏与审美、想象与创意、创作与表现、文化理解五方面的能力着手,让学生努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懂得珍惜美好的事物,并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提升生活品质。图:美术核心素养

    (三)立于校本的课程建设。根据育人规律和课程审美化原则,凝练成“人人会绘画”、“个个懂欣赏”、“处处有创新”的特色课程体系,既满足美术选修生的需要,又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具体做法是:1、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课程审美需要。学生课程学习的内在动机很复杂,我们尊重并保护每一位学生最微小的课程审美需求,安排了从初级、中级、高级、创新四个层面的课程,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课程需求。2、发展学生的课程审美能力。学校制定了发展学生课程审美能力的中长期规划,对7年的学生审美素养培育提出不同的要求。3、升华学生的课程审美理想。学校开展从自然到人文、从艺术到人格、从科学到人生、从他人到自身的“八美”教育实践活动,主要解决学生自由发展过程中的三大关系: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核心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美、人格美、人生美。4、开发“综合美术课程”。“综合美术课程”以美术类课程为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即审美素养、人文素养和创新素养。

    枫泾中学副校长徐美玲则就课程实践、师资队伍建设、特色资源利用问题,谈了自己的体会。她认为,课程建设主要是基于生本,使课程更好地切合学生的实际;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德艺双馨”;特色发展的资源利用主要是借助大学与社会专业机构资源、区域资源、校际交流资源及周边环境资源。

    二、美育探索的理论总结

    美学理论是美育实践的重要资源,二者的互补关系虽然十分重要,但这方面的切实研究长期以来并不充分。据此,余玉花与庄志民教授结合枫泾中学的美育探索,分别谈了自己的意见。

    余玉花教授分析了枫泾中学对美的教育的实践,一是,紧紧抓住了美育的目标,以美导善,以美增智,以美促健,三个方面来育人。将美育的功能全面化,创造性的思考和实践,是一种创新。紧紧围绕造就美好人生,战略性的美育思路来展开他们的美育活动,来达到全面育人。将美的教育,特别是美术这样的特色教育和德育结合起来,和学生的科技创新结合起来,和其余的活动结合起来,来达到美育全面育人的目标。

    二是,把美育和审美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审美活动来实施美育。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的活动,美育是教育活动。他们在美育当中将审美活动当成教育的手段、形式和载体,实行美育和审美的有机联系。把美育特色和美育规律性结合起来。特色是根据现有的条件等进行美育活动的。规律性的方面,是进行情感教育,特别是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来探索有效的美育活动规律性。

    三是,怎么样把美的创造能力与审美的能力结合起来。美的创造性就艺术而言是一部分人的,不是所有人都具备的,还是需要有一定的天赋。美育针对的不是一部分有才华的人,是面向全体学生。对美术特长生吃小灶,专门的配备了老师指导;不是美术专业的,抓住他们点点滴滴有兴趣的方面,也进行审美教育。把美的特长生的创造教育和全体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两者结合的非常好。最后一个问题,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当中始终坚持审美价值观的引导。培养审美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善良的品格。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审美理论去研究的问题。

    副会长庄志民教授则认为,枫泾中学最成功的经验,是普通高中担任的普教的职能与美术专业教育两者的关系。人才和人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枫泾中学重在培养“人材”,首先它提供了“好的材料”,然后这个“好的材料”,在专业的环境当中,他有可能成为美术人才,有可能成为科技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有专业技能的同时又是非常善的人。在过去,我采访到这样的故事,枫泾中学有位学生,得了大奖,一万块钱奖金,他家里不富裕,但他捐献给枫泾中学,他说是枫泾中学培养了我。这样的孩子,他走进大学,毕业以后,肯定是个可造就之材,是个人才。二十年前在国外访学,有位教育学家和我探讨了这个问题,他说,我们的教育实际上看你培养什么材料,有的是培养合金钢,有的是培养普通钢,有的是铸铁。越是高精材料,越有可能是高级人才,有的就是培养普通的铁。有教无类,枫泾中学把学生培养成了好的材料。朱立元教授特别激赏陆校长的办学思想的三大转变。我也认为是革命性的。由单科美术教育转向审美教育,从学科美育转向全方位的审美教育,数理化都有审美教育,从单纯的审美研究转向关注学生生命自由幸福成长的人性研究,这是非常形而上的伟大教育目标。他们就是人材,成为人才指日可待。在原先的采访当中,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枫泾镇的领导对枫泾中学的教育经验有这样的评价,枫泾中学接收了金山区最差的30%的学生,但是在高考的时候,它又奉献了金山区的最好的30%的学生,就是它从美术到美育到审美教育到人性的这一个研究,它把整个人变成“好的材料”这个任务完成了,非常了不起。所以,我始终认为,枫泾中学是点燃生命激情的校园,是金矿。

    三、美育实践的发展探究及体会

    虽然美育探索在枫泾中学做得比较成功,但这却是个几乎没有止境的工作,特别是考虑到学生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发展变动中的大学,更要借鉴社会最近科技的发展手段。

    就此,复旦大学艺术系副教授汤筠冰介绍了艺术类网络课程教育现状与趋势。她首先以详实的数据展示了近十年间在线教育的发展规模,并以复旦大学网络教育为例,就微课、慕课、商业性网络课程的最近发展,指出这是一个审美教育必须要考虑的新形式,新方法。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青年教师冯维维主要谈了什么教育与大学衔接的体会。她说,我在大学教一年级基础课程,听到对大学生的一些评价,诸如冷漠自私,在高校一线当老师,也有这样的一些感觉,相比较中学,师生关系比较远。我曾经调查,学校的垃圾埇是什么结构的,也很少有同学能回答出来,这和课堂教学的关注点有关,关注色彩,色块,比较忽略造型设计。课堂反复进行基本型的训练,但,很少讲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作业成绩按成型度评定,作品脱离生活,学生作完作业也很少回过头来再看看自己的作品。对于学校的教学而言,专业知识的灌输是本份,但是,如果能够把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意识,信息处理的能力和个人交往之间,自我规划及自我发展之间,贯穿在教学目标中也是必须的。我们学校刚刚成立十年,非公办学校,学生一直被灌输自立创业,所以,学生的思维还是比较活跃的。我现在教授平面设计,立体构成,以往课堂是三分之一的老师讲课,三分之二是作业加点评。这和在中学美术教育,形式差别不多。枫泾中学的学生大部分将来是进入到艺术类高校的,有些学生进来以后,一年级会有不适应,一年级进入二年级更加不适应,因为要进入专业学习。学生毕业以后,不被社会认可,不能马上适应工作岗位,于是,二年级便开始了项目教学,进行校企合作,学生进入社会能比较快的适应。导致的后果是一年级的学生不适应二年级的专业学习,就像在游泳池时忽然被扔到大海里了,惊慌失措,甚至厌学。可以在一年级把一些项目纳入进来,让学生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真正做到中学学生进入到大学专业训练比较合理的适应过程。当然,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这样做商业味道比较重,但是,也弥补了大学象牙塔教学里面的一些不足。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我们的项目式教学是在实践中遇到困难马上可以解决。学生在实践中可以培养合作的精神。学生也可以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对价值观的形成也是一个补充,对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也有帮助。大学生处于学习比较强的一个阶段,对于性格认识,个人能力锻炼是非常好的引导机会。艺术类写生的机会极其少,出不了校门,在学校搬个椅子,对着校园里的小食堂,小树进行创作,这对学生来说是个比较大的缺憾。我们会在以后的教学当中继续补充更好的一些项目,希望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高中毕业进入大学有个连惯的过程。(上海市美学学会 张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