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5-12-03
12月1日,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召开第十四届会员大会第三次会议暨“当代大国外交理念与实践的比较”学术年会。学会副会长苏长和主持,学会领导、理事、会员、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300多人与会。
会议分两个部分,首先是会员大会部分。副会长夏立平代表理事会作2015年会务工作报告和年度财务说明,大会审议并通过报告。
在学术年会部分,围绕主题,七位副会长分别作了主旨发言。
夏立平教授发言的题目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从合作共赢到权力共享”,他认为中美关系决定了未来世界的走向,中美关系的整体是向好的,但是也存在结构性矛盾,因此,只有大国之间保持协调,才能维护世界和平稳定。要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可能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冲突、不对抗;第二个阶段是相互尊重、相互协调;第三个阶段是实现合作共赢,从权利转移到权力共享。对此,中国要有战略耐心,中国要成为负责任的大国,要处理好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和改革国际机制、提供全球或地区公共产品这三者关系。
冯绍雷教授发言的题目是“在合作与竞争中推进一带一路”,他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与主流的发展理论相切合,一带一路就是互联互通,现在最需要做的是深化理论方面的研究,为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对于一带一路与现有国际体制机制等方面如何对接问题,他认为还需要展开深入研究,甚至“对接”一词的外文表述、用词的差异都有可能导致理解的不同。在全球化受阻时,区域合作、竞争成为关键,一带一路以项目推进的方式,避免了直接同当地的制度、体制的直接碰撞是稳妥的做法。
俞新天研究员探讨了“软实力研究的深入与心理因素”,她认为软实力研究实质上就是要争取人心,要了解、研究别国国民心理,需要将心理学理论与国际关系理论相结合;当前的安全困局与心理相关度高,比如对威胁的认知,精英和一般民众的不同反应,实际上都是一种心理反应;因此,将心理分析引入国际关系理论中,对于决策咨询的成效会更好。
黄仁伟教授围绕“中国的战略支点国与美国的盟国体系”作了发言,他介绍了近年来战略支点国理论的研究状况,战略支点国理论提出的研究背景、构成要素、主要对象等。潘光教授发言的题目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一带一路安全保障的基础”,认为一带一路主要的障碍是安全,特别是恐怖主义和地区热点问题,虽然有观点提出文明断裂带,但是,更应该看到也是文明融合带。沈丁立教授探讨了“中国大国外交论述的演进”,他从中国自身角度,阐述了各个时代领导人的大国外交观念,并对观念演变与国家实力变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苏长和教授发言的题目是“国际政治中共生理论的演变”,围绕共生理论的理论来源、核心概念与理论体系、共生理论的实践作了详细阐述。
会长杨洁勉作了会议总结,他肯定了学术年会特点明显、形式多样、成绩斐然;提出了明年学会工作的目标,做好学术传承工作;中国大国外交理论中应该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同理想、整体思维、文韬武略、包容共存”思想,做到国家特色要与国际交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