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5-11-20
11月20日,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与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系与公共管理学院联合举办了“制度创新与依法治国”学术年会。学会会长夏军和华政宣传部长欧亚主持会议,来自党校系统、高校、政府机关和媒体等单位40多位学者参加了学术研讨。
与会者认为,制度具有双重意蕴,一是制度作为一种工具,是服务于人类社会活动的行为准则和办事规程,二是指社会存在的形态,如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本次学术年会研讨的主题聚焦于作为工具的制度创新,依法治国就是运用制度体系进行治国理政。通过工具性的制度创新,推进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的提升,达到不断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目的。
南政上海校区孙力教授认为,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用制度制约权力,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党法严于国法,将法治与打造政党先进性结合,严于治党与保护党员权利不矛盾、不冲突,是对党员不同于公民责任和素质的要求,是执政党的制度创新,不仅是强化执政党基础地位的举措,也是社会主义法治推进的必然要求。
华东政法大学何益忠教授认为,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建设过程是制度建设和创新的一个典范。从党的成立起始到党的五大才确立起“民主集中制”为党领导的政治制度,同时赋予了这个制度的科学内涵;“民主与集中”包涵了党员权利和义务、上下级组织关系、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的三个统一。当前,在此制度实践执行过程中,一定要努力克服弱化民主基础、强化权力集中以及动摇集中合法性的倾向。
华东师范大学刘笑言副教授认为,当前制度执行刚性化导致了行政路径的单一化,这种趋向容易引起社会价值观的困惑,制度创新要从制度管理向法治约束转变。
副会长张明军认为,“领导”和“执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领导的本质是“影响”,是组织引导成员实现目标的过程。执政是操纵国家权力依法进行治理。领导不一定与国家权力关联。执政一定包涵领导,而领导不一定包涵执政。实行党的领导和执政二者的统一,必须制定政党进入国家权力机关的政治程序法,这就是制度创新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和紧迫任务。
《文汇报》史煦光、《探索与争鸣》秦维宪、同济大学吕才明等认为,要认真吸取历史教训,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制度创新,关键是要彻底扭转以人治代替法治的现象,有效监督一把手。
副会长吴解生作总结发言,认为制度创新是认识与实践不断深化渐进的过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制度创新的执政理念,一是凸显了制度作为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极端重要性,二是通过制度创新持续推进改革开放与经济社会各项工作的协调发展,三是运用制度创新有效地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和短板。
年会还听取了学会秘书处有关学会年度学术工作的总结,学会荣获“上海市社科界2012---2014年度优秀学会”和“上海市社科界2012---2014学术活动特色奖”,荣获“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研究征文优秀组织奖”,黄福寿、张明军荣获“上海市优秀学工作者”称号。夏军提出了坚持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大视野、坚持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坚持发扬学术民主、鼓励青年学者成长多出成果、不断强化学会的责任担当和不辱使命的要求。 (华学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