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5-11-20
上海市社联第九届学会学术活动月活动之一——“上海服务业升级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专题研讨会暨课题成果发布会于11月20日在复旦大学召开。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华东理工大学教授黄维德,学会副秘书长丁政祥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大卫主持。
复旦大学教授姚凯首先围绕课题作了主旨发言。课题组认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上海市产业升级进程的不断加快,上海市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了大幅度提升,2013年上海市服务业增加值占上海市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62.24%,服务业就业人数占上海市全社会从业人数的比例为56.7%,已经成为了支撑上海市经济发展和吸纳就业的主要力量。同时,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749万人,其中上海高校毕业生17.8万人,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因此本课题研究上海市服务业升级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建立服务业升级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加快上海服务业升级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和对策建议。
课题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进行了相关概念的界定和文献回顾,界定了服务业的概念和服务业升级的内涵,本研究中认为服务业就是第三产业,是指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包括了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活动。服务业升级是指服务业产业规模的扩大、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链的提升三个层次。第二部分对上海市服务业的现状及问题以及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及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上海市服务业比重偏低,处于服务业价值链高端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较弱,但是大学生主要分布在生产性服务业和公共性服务业,并且对薪酬要求相对较高,要求体面就业,因此上海市服务业的结构与大学生的就业结构具有一定的不协调性。第三部分依照服务业产业规模的扩大、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链的提升三个层次,建立了服务业升级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市服务业对上海市就业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要产业。第四部分结合上海市服务业的就业弹性、就业结构偏离度、上海服务业发展与吸纳就业总量相关关系和协整关系模型多层次地分析了上海市服务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研究表明,相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服务业具有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但是其内部各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还存在一定的差别,其中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教育业等新兴服务业是吸纳就业的主要行业,传统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相对较弱。第五部分从政府、产业、企业、大学生个人等角度提出系统的多层次的加快上海服务业升级,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和对策建议。首先上海市要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进行服务业结构调整,促进内部结构高级化;重视人才培养,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激发消费需求,扩大服务消费;增加服务业的投入,提高资本产出效率;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水平,推进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其次,根据服务业结构变动,有效调整大学生就业结构,合理控制高校招生规模,适时增设和调整高校专业设置,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再次,政府有效引导,促进产业与大学生就业的良性发展。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与职能,吸纳引导大学生就业。最后,大学生个人要弘扬新时代大学生的正能量,展现三严三实新风貌,转变自身就业观念,树立新时代的择业观,积极提升自我能力与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