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学会要闻 > 正文

上海市经济学会举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和创新”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研讨会

发布日期:2015-11-15

    11月15日,上海市经济学会举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和创新”——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研讨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专委会主任陈承明教授主持会议。本次研讨会的特点是把理论研讨与编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专著有机结合。华东师范大学陈伯庚教授、朱琴芬副教授、李晶副教授,市经济学会副会长沈开艳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袁恩桢研究员,邓立丽老师,复旦大学王克忠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孙仲彝教授,上海市委党校黄文忠教授、周静老师,上海市发改委赵义怀处长,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傅尔基副研究员,高教出版社上海出版事业部经管文科分社社长刘自挥等十几位专家学者参与了研讨。

    陈伯庚首先肯定了作者前期的努力,在老中青三代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书稿的质量在逐步提升;其次,陈教授强调本书内容上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核心,在方法上要以国情、民情出发,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基点,利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强调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论是贯穿全书的红线;最后,指出了本书的不足之处,如引用党的文献过多,理论分析不足,各章节风格不同,有待在统稿中修改和提高。

    沈开艳认为本书与大学普通的教材不同,这是一本有理论探索性的研究型著作,研究的是中国经济的新问题,而不仅是已有知识的讲解;沈开艳强调本书定位在于中国特色,最终要落脚到中国实践;最后,她认为本书观点独特,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有效探索和深入研究。

    袁恩桢对本书给与了肯定,认为现在正是研究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时刻,本书应以理论为基础,市场经济为特色,突出问题导向和理论创新;同时,他提出:是否可补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未来发展趋势?从现状分析过渡至未来趋势,更能体现体系结构的完整性。

    王克忠认为本书对“社会主义”的研究很有特色,这正是以前所欠缺的,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也不回避,用于探讨、尝试和分析,并总结出新的理论,值得赞赏。他同时也提出了进一步修改的建议,如对书稿最后一部分需加强等。

    黄文忠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本质的特色,就在于共产党领导下的市场经济,本书将马克思和凯恩斯两位经济学大家的理论进行结合,很有创新性,希望对混合所有制问题进行补充阐述。

    陈承明指出在写作中的创新点:提出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可以有机结合。过去,许多人认为,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是完全对立的,只有资本主义经济才能实行按要素分配,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行按劳分配,因此二者是不能有机结合的,其实这是错误的。首先,按劳分配也是一种按要素分配。其次,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已经包含了按劳分配的萌芽。最后,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都必须以劳动价值论为前提,都必须符合价值规律。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按照价值规律,使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有机结合起来。

    孙仲彝阐述了自己在写作中的四点创新:一是提出了构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二是提出了确立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按份共有与集体经济组织共同共有相结合的产权制度;三是提出把握“中国特色”和“新型”两个基础要求,发展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四是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城乡一体化是建设城乡发展一体化,还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提的“城乡一体化”。

    赵义怀谈及在写作中结合了当前的时政热点,如将新型工业化、互联网+等概念引入文中,对于房地产投资的特性、资产类型等进行了分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接下来要继续把《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相关内容补充进来。

    傅尔基阐述了他所负责的章节中的创新性尝试,如引入“潜在生产力”的概念,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进行深入剖析,在微观上加以解释,同时引入西方经济学中索罗斯剩余的概念,对科技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进行度量。

    朱琴芬教授介绍了第十七、十八章的内容,阐述了我国经济增长周期与西方有何不同,如何将我国经济、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纳入该章节中。

    李晶阐述了自己在编写中碰到的问题,如“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应该按怎样的标准来界定?现在很多人按西方的标准来界定的方法是否合理?是否需要考虑合适本国国情的界定标准?”等,引发了热议。

    周静指出了西方经济学大都是从“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的,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在“分析和揭示问题”,本书的编写将二者进行结合,利用了大量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思路,但落脚点是解决中国当前的经济问题,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体系的很好补充。

    刘自挥从出版发行的角度,提出了编写的建议和意见。陈伯庚作会议总结,希望各位作者进一步修改书稿,以问题为导向,加强研究性和创新性。(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