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5-11-16
11月13日,上海生产力学会在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举行了“中国经济:战略与规划”学术报告会。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上海生产力学会副会长杨建文研究员应邀做了主旨报告,上海生产力学会会长真虹教授主持了本次会议。
杨建文研究员回顾了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他指出,中国在50年代前半期开启了国家工业化进程。然而,1978年之前和之后的中国经济表现差异甚大。他通过对中国1952—1978年间以及1978年以后的增长进行了核算,把增长源分解为资本深化、劳动力深化以及生产率增长。在1952—1978年期间,中国人均GDP每年大约上升了3%,但是,所有增长都来源于政府强制性地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以及教育水平上升带来的人力资本增加。1978年以后,中国以渐进、试验和分散的方式进行改革,形成了巨大经济增长动力。
杨建文研究员指出,1978-2012年,这35年间中国经济创造了增长奇迹。尤其是1978年以后的30年改革期间,中国的城市化率大幅度上升至45.7%,城市人口从1.7亿扩展到6亿。工业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从一个初步工业化国家变为一个在世界上具有竞争力的工业大国。杨建文认为,2012年以后中国经济进入调整期,稳增长、调结构压力在增大,产业改造任重道远。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两个翻一番的目标,并将创新驱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列为重要的任务。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是基于人口红利和原有的全球分工体系完成的话,那么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就要依靠创新以及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有效资源配置。
杨建文研究员强调,今年以来中央大力推动创新,尤其是鼓励年轻人以创新思维进行创业,并提出了“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计划,“一带一路”的战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及金砖国家发展银行也已经在快速推进之中。杨建文研究员强调,创新驱动,首先是技术创新,而技术要依赖于制度创新,制度创新靠什么?一个是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一个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真正解决民主与法治的建设问题。这样的话,这种制度创新条件下,才能够推动技术创新,才能全面驱动增长方式转变,真正缓解、克服中国经济失衡,为中国总量失衡的控制提供有效的支持,使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上海生产力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