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5-11-16
11月14日,第十三届上海高校比较文学博士生论坛在复旦大学举行。本次论坛由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和复旦大学中文系联合举办。市比较文学研究会会长宋炳辉到会致辞。大会举行了“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首届优秀研究生论文评选”颁奖典礼。本次论坛分为五个小组进行研讨。
第一组主题是异域想象。胡闵苏、袁晓军、安然分别作了题为“晚晴小说中的波兰亡国书写”“马修•阿诺德的正面媒体形象”和“晚晴小说叙事中的‘西方’”的专题发言。洪韶翎、公维军和刘现合分别对上述发言作点评。
第二组主题是跨媒介研究。李如恩、胡慧如何石维娜分别作了题为“家•彼岸:香港与台湾纪录片比较研究”“初探李元佳的观念艺术及其与1960—1970年代国际艺术的互动关系”和“从语言艺术到视觉艺术——罗曼•波兰斯基的电影对《麦克白》的图像演绎”的主题发言。胡闵苏、袁晓军和李如恩分别对上述发言作评。
第三组主题是民族与世界。李佳、公维军和洪韶翎分别作了题为“打开阈限空间——保罗•穆尔丹诗歌中的身份和语言问题”“文学人类学知识考古范式的建构和实践”和“何以名之——论吕赫若战后四篇汉文小说的殖民地意识形态”的专题发言。胡继成、何建伟和李佳分别对上述发言作点评。
第四组主题是中西对话。何建伟、胡继成和张恒分别作了题为“约翰•克里斯朵夫与满涛和傅雷”“论叔本华的中国文化观”和1899年前英语文本中大连地区‘鞑靼’称谓考述的专题发言。张恒、石维娜和胡慧如分别对上述发言作点评。
第五组主题是翻译研究。刘现合和林嘉新分别作了题为“英国伦敦会传教士艾约瑟翻译思想和中西文化交流研究”和“从世界文学角度重读《骆驼祥子》的两个译本”的专题发言。林嘉新和安然分别对上述发言进行了点评。
市比较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教授杨乃乔作会议总结。来自本市各高校、苏州大学和辅仁大学的学者、研究生100多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