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国著名哲学家、上海市哲学学会老会长冯契先生百年诞辰,也是他辞世20周年。为了追思与缅怀先生的治学之道与人格风范、研究与探讨先生的哲学理论与学术思想、弘扬与传承先生的治学精神与人文情怀,上海市哲学学会于10月25日在复旦大学举行主题为“哲学:智慧与德性”的纪念座谈会。市哲学学会会长吴晓明首先致辞;陈卫平、高瑞泉、陈新汉、胡振平、高惠珠、张春美等六位专家学者先后交流发言,市哲学学会秘书长李家珉主持座谈会。本市高校、社科院、党校的专家学者等30余人参加了本次座谈会。
冯契先生作为哲学大家,主要留下了两大具有创造性的思想成果:一是以《智慧说三篇》,即《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人的自由和真善美》为核心的哲学理论论著;二是以《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为代表的中国哲学研究论著。这些著述集中反映了他“哲学是哲学史的总结,哲学史是哲学的展开”的学术思想及所达到的学术高峰,不仅是上海的哲学遗产,也是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宝贵财富。陈卫平认为冯契哲学创作的源泉在于心灵自由。这种自由做到了与回答时代课题、保持人格独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统一”,实现了在以往哲学传统中的“能入能出”,这体现在三方面的结合,即主体和对象之间的“通过”与“超过”,中西哲学传统上的“接着讲”和“比着讲”,古今哲学传统之间的“节今”和“言古”,而作为哲学训练源泉的心灵自由,则是哲学创作本身的个性化使然。胡振平指出,冯契先生在哲学原理上的贡献,最根本的就是沿着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前进,提出了广义认识论。把智慧包括其中,突破了传统认识论体系;提出人的自由是哲学研究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突破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传统形态,形成了通向自由之路的方法和人格培养理论,即“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
高瑞泉深情地回忆当年做研究生时从先生身上得到的熏染。“冯先生是一位非常有创造性的哲学家,他在“中西马”的会通中拿出了创造性成果,这也代表了未来哲学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中西马”的会通不能滞于口号,而要像冯先生那样探索前行。这种会通未必是一尊。中国哲学的繁荣在于多样性,是多种多样的会通。“转识成智”不能忽略经验与生活,先生始终关注着理论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陈新汉对此颇有同感,他最受冯先生思想启迪的是评价论,价值界既是人化的自然,也是人道的自然化,哲学不能丢掉终极关怀。高惠珠认为,冯先生的“德性说”揭示了“理想——信念——自由人格”这条理想人格培育和养成的“必由之路”,对于当今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吴晓明会长在总结时归纳了会议的三个特点:一是梳理了冯契先生的学术贡献与理论创造;二是缅怀先生为人治学与做事的风范;三是强调先生思想观点与当今现实的结合,进一步在哲学研究中深化“中西马”的会通。(上海市哲学学会秘书长 李家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