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5-10-15
10月11日,上海市领导科学学会举办了“一带一路”战略与跨文化领导力国际学术会议。学会会长奚洁人、学会副会长郭庆松以及国内外专家学者近60人参加了会议。周智强、赵世明、毛力熊分别主持了会议。
奚洁人教授在致辞中说,“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与推进,不仅需要资金、产业技术、人才等各方面的支持,更需要相应的领导能力,尤其是跨文化领导力。领导力是一种影响力,文化领导力就是文化影响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不仅要整合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发展需要、利益诉求,而且涉及到沿带沿路诸多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理念、价值取向、管理机制、行为方式的差异。因此,需要有经济的、技术的、制度的纽带和基础,需要有跨界的外交平台和组织网络,需要有文化的理念和跨文化的思维方式。显然,“一带一路”的战略,包含了经济、金融、技术、产的、外交、地区性组织的纽带、网络和平台。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跨文化的跨界领导力的理念、能力与思维方式的研究,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教授考林•怀特认为,世界极端贫困人口从上世纪90年代的40%下降到了不到10%。这个结论是非常振奋人心的。虽然各国的发展还非常不均衡,有的国家发展得很快,有的国家可能经济水平还不够,但是我们可喜地看到了一种趋势,就是人们关注经济上的平衡发展。在当今世界格局的情况下,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是非常合时宜的。“一带一路”战略提出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促进国内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特别是加强西部地区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比较发达的、发展快速的东部和中部地区能够进一步走向世界,进一步实施多元化和开放化。
《中国日报》21世纪工商栏顾问罗伯特•科威认为,“一带一路”的提出,跨越了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文化,对发展经济起到了促进作用,使大家了解如何在跨文化的环境下更好地进行商业活动,无论大小企业,都可以从其他组织的这些行为活动中学到一些东西。所以,我们需要与多方进行交流和沟通,包括投资者、商业人士、智库、政府等等。我们要拓宽思路,拓展对文化差异的认识,要与当地人打成一片,借助各种机会和平台,取得合作共赢。
上海市世界史学会会长、联合国文明联盟大使潘光教授认为,其一,“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包容性特征,跨文化的领导力或者说跨文化的融合力可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当然,“一带一路”沿线有各种文化的碰撞、文明的冲突。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从来不仅是经济的,在带动丝绸、茶叶等物质贸易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各种文化的交流。其二,跨文化的领导力很重要的方面是跨文化教育,包含跨文化的宗教教育、跨文化的民族教育、跨文化的历史教育等等。所以,我们在学国学、中国历史的同时,也要重视学习外国的文化和历史,促进跨文化交流。只有很好地实现跨文化交流,世界才能有安宁,才能有和平,才能有发展,“一带一路”也才能真正向前推进。
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主任、上海国际文化学会会长、亚洲艺术节联盟主席陈圣来教授认为,一是在建设“一带一路”中要以人为本,丝绸之路的崛起是因为有了张骞等不畏艰险的人,他们用一生凿通了这个大道。我们要继续孜孜不倦,长年累月做这样的跨文化、跨地域的交流。二是要注重创新思维和创新成果的引领。三是要注重文化的多样性,“一带一路”是一个多民族的集聚带,每个民族都有他们独特的语言、服饰、习俗、伦理,我们要扶植每个民族的文化自由发展,焕发各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四是要注重创造更多合作共赢的机会,让沿线与周边国家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分享中国成功的经验,达到共商、共建、共赢、共享。
上海交通大学韩国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国峰博士、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战略与政策分析研究所王明国博士、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毛新雅博士,分别就“‘一带一路’战略与中韩东北亚战略合作”“‘一带一路’战略与深化中国人文外交的思考和建议”和“‘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与领导人才教育培训”作了交流发言。
最后,郭庆松教授做会议总结。他说,现在的世界纷繁复杂,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局限于单一个学科,往往研究不深,研究不透。社会科学研究的趋势就是强调无学科研究或者不强调学科特色的研究。本次研讨会是不同学科的交流和互动。多学科、跨学科的多领域研究,往往能促进思想的深度交流,丰富我们对现实的认识。(上海市领导科学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