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学会要闻 > 正文

“上海市社会保障学科快速发展探讨”专题研讨会召开

发布日期:2015-10-08

    9月26日, “上海市社会保障学科快速发展探讨”专题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来自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政法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专家学者,普陀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普陀区长征镇政府、上海城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等政府、企业工作人员60余人参加会议。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曹艳春副教授主持会议,七位专家学者进行主题发言。
    市劳动保障学会副会长、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郭士征教授认为,社会保障学科要快速发展,宏观社会经济环境和部门对学科发展的重视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保障必须注重基础理论,形成自身体系;同时应紧密联系实际,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主动探求一手外文资料,丰富理论资源;社会保障专业学者要踊跃参加学术会议,增进与同仁之间的学术交流。
    上海政法学院王慧博副教授,以上海某高校为例,运用SWOT方法分析了社会保障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机制。他认为,从内部来看。社会保障专业具有专业办学定位较清晰、课程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教师学历层次较高及研究能力较好等优势;从外部来看,政府扶持社会保障专业,市场对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但是,社会保障也存在专业缺乏鲜明特色、专业课程设置偏理论化、教师工作量大及考核评价体系错位等诸多问题。他提出,社会保障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坚持社会保障专业的特色办学,加强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促使高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共建协议”,使社会保障专业培养的人才更适合现实的需求。
    华东师范大学余飞跃副教授、李月月对全国29所开设社会保障专业的985高校进行系统研究,分析了社会保障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研究现状。研究发现社会保障专业大部分从属于管理学院或社会学系,课程设置有较大的趋同性,比如经济学类课设门数最多,达到52门;其次为研究方法类课程有48门;其余为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社会保障概论等。他们认为,社会保障学科存在轻工伤失业、重养老医疗的特点,学术研究的功利取向明显;同时社会职业方向的课程设置杂而不专,没有课程优势。他们提出,社会保障专业应广泛设置跨学科课程,促进学生差异化发展。
    上海师范大学张祖平副教授认为,社会保障学科发展相对成熟,专业在全国高校大范围设立。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本科生毕业生就业方向有待拓宽,考研、自主创业较少,建议向非营利领域拓展;二是期望与现实的错位,导致就业前景、就业率被低估,悲观情绪蔓延;三是课程设置由教育部统一设置,灵活性差。他建议,提高整个专业的含金量,注重基本技能;扩大学生阅读量,完善精算课程,新增非营利组织关联课程,打造一流的高级专业人才;同时要对专业老师进行结构重组,培养一流的专攻教学队伍。
    华东师范大学路锦非副教授对社会保障学科发展的历史渊源及相关基础理论进行了梳理回顾。他认为,社会保障专业作为新兴学科,目前无现成标准,各高校均各自发挥学科优势,但缺乏独立的理论体系、课程和培养方案设置相对随意、缺乏统一的学科发展纲要以及与其他专业区分不清等瓶颈制约了学科发展。他认为,应当重塑社会保障专业的知识结构,构建学科理论体系。
    北京大学博士后、华东师范大学柴化敏讲师介绍了老龄健康影响因素的跨学科研究的前沿动态。她利用CLHLS第七次调查数据对我国23个省份的65以上老年人口健康状况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并对22个非长寿地区及8个长寿乡地区的2448位被访者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生活习惯、性格、心理素质、饮食、家庭周围环境等都是健康长寿老人的重要影响因素,经常参加锻炼与社会休闲活动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显著改善作用。柴化敏指出,我国老龄健康跨学科研究势在必行。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戴建兵强调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在社会保障学科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戴建兵运用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光明村创业孵化基地的实际案例,详细讲解了申请入孵化园的流程,并对奉贤区“创新、创业、创意”的三创基地及光明村科技创业基地进行介绍。他提出,社会保障学科应设置成课程群,加强师资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与会人员围绕学科建设的哲学思考、公共管理实验室建设、学术研究热点分析等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次会议通过专题发言和自由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多维度、多视角地探讨了社会保障学科建设的多个重要议题。专家学者从理论思考、计量模型、调查分析等多个角度献计献策,为社会保障学科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很多富有针对性的建议。(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   陈翀  曹艳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