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5-01-22
编者按:近期,上海东方青年学社组织学术沙龙,回顾畅谈2014上海文化学术。孙甘露、王为松、郑逸文、权衡、季桂保、段钢、郁振华、刘建军、吴新文、刘世军、李念、杨逸淇等参与讨论,由刘世军执笔整理,特约本网站刊发,以飨读者诸君。
2014,农历甲午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中国的GDP总量第一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面对本该值得骄傲自豪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年份,中国人不但没有为此沾沾自喜,相反却以低调务实的新常态跨过。新常态一经提出,便不胫而走,迅速走红,这个原本表达经济增长状态的概念,早已获得了超越使用范围的广泛意义。反腐新常态、法治新常态、作风新常态……,一个常态中国呼之欲出。2014,上海无疑将以自贸区的可推广可复制经验而载入史册,但是,对于这个在文化上仍然具有雄心壮志的国际大都市,也许同样会以寻找精神生活的文化路标而被刻在年轮的记忆里——
路标一:人的发现
文化人的发现和发现文化人,堪称2014上海文化的焦点盛事。时隔12年后的文学艺术奖评选,在全社会产生强烈反响。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全国媒体和上海各大媒体都进行了充分报道,全新改版的全国性人文大报文汇报,以八个整版对所有候选人进行介绍,展现出新的文化气度和人文追求。方增先、吕其明、陈佩秋、尚长荣、贺友直、草婴、徐中玉、徐玉兰、钱谷融、秦怡、舒巧、焦晃等12位德艺双馨的文化前辈获“终身成就奖”,于本正、王安忆、陈少云、陆谷孙、李莉、周慧珺、施大畏、赵丽宏、奚美娟、黄蜀芹、蔡正仁、廖昌永等12位才华卓著的文化中坚获“杰出贡献奖”。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汤志钧、伍柏麟、姚锡棠和陆谷孙等四位学界楷模荣获“学术贡献奖”,陈乔见、金理、李骏、杨力、张勇安、章元、赵司空等7位青年才俊被评为“年度社科新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把发现人才、解放人才、培养人才、敬重人才、使用人才作为新常态之发端,预示着大上海在文化上重振雄风的步伐已经坚实迈出。
路标二:中西之间
从全球化和世界交往中获取灵感,当然是上海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所应有的担当。以中法建交50年互办文化年为契机,上海作为主宾城市参加第34届巴黎图书沙龙,来自世界各地的读者、作家、出版人对上海作家和作品引发浓厚兴趣。与巴黎遥相呼应的上海,杜拉斯诞辰100周年影展、摄影展、对话、朗诵等主题活动,美国桂冠诗人哈斯等重要作家、诗人出席的诗歌之夜,近四十场中外作家、翻译家、诗人参加的《在另一种语言中》主论坛及对话活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印度裔英国籍作家维•苏•奈保尔莅临上海文学周,让申城发烧。已经举办7届的上海写作计划如期进行,九位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在沪住市交流写作二个月,以中国为首的东亚文学创作引发《伦敦书评》、《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等英国主流文化界关注。法国青年经济学家皮凯迪11月份带着《21世纪资本论》到访上海,在学术界掀起“皮凯迪旋风”。《21世纪资本论》中文版的出版引发的阅读热潮、思想争论以及研究启迪,成为2014学术界最有影响的震动事件之一。中国首部3D京剧电影《霸王别姬》在美国洛杉矶奥斯卡“圣殿”杜比剧院首映,再一次唤起美国各界对中国传统国粹艺术的痴迷热情。兼收并蓄,包容有大。请进来走出去、频繁的互联互通和往来交流已然成为了一种常态,正在把文化上海的国际视野推至高点。
路标三:思想与时代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开风气之先的上海,在思考中为精神补钙。年届84岁高龄的旅美哲学家李泽厚先生,在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主持伦理学研讨班,分别以“从与桑德尔的异同谈起”、“道德心理结构:意志、观念和情感”、“宗教性道德和现代社会性道德”、“伦理与道德的区分和联系”为题,与年轻学子展开四次讨论对话。在沪期间,这位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界最富有原创精神的哲学家,还与陈嘉映、杨国荣、童世骏、郁振华等进行了“何谓哲学?”的主题对谈。社会科学报的专业性报道“没有过时,未被超越”,真实反映了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对思想者和思想的敬重。东方讲坛和文汇讲堂推出的“哲学与我们的时代”演讲季, 8场演讲、历时半年,2600余人次现场参与,吴晓明、王德峰、张汝伦、俞吾金、童世骏、高瑞泉、陈卫平、谢遐龄、赵修义、冯俊、陈学明、孙周兴、孙向晨等沪上著名哲学教授悉数登场。“历史没有旁观者”,“哲学不是黄昏到来才起飞的密纳发的猫头鹰,而是迎着朝霞起飞的高卢雄鸡,这只高卢雄鸡必将在中国引吭高歌并把自己美妙的声音撒播到宇宙中。 把旧世界留给庸人和懒汉吧,新世界是属于开拓者和创造者的”,这些话竟成为俞吾金教授最后的演讲。甲午之春的思想风暴在申城卷起,大众的哲学热情被点燃。与时代同在的上海,因思想而使文化具有了坚实的内核。
路标四:自信与创新
理论创新是一种文化自觉性的体现,是占领文化制高点的重要标志。自信与创新,作为上海文化的品格得到进一步彰显。世纪出版集团20年后再版《中国的奇迹》,盛邀林毅夫、蔡昉、李周三位作者,以及周其仁、姚洋、华生、史正富、张军、周八骏、张曙光、韦森、袁志刚、陈宪、黄益平、孙涤、潘英丽、胡汝银、左学金、张幼文等经济学家,济济一堂,共话理论创新、制度自信和中国话语。《中国奇迹》的出版意义和学术价值被重新发现,主要不在于其表达了与西方主流经济学不一样的观点,重要的是科学预见了20年来中国的改革路径。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张维为教授“中国三部曲”的压卷之作——《中国超越》,连续数月高居畅销书排行榜首。《中国超越》对中国模式所作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分析,对中国借鉴西方、扬弃西方和超越西方所作的阐释,为当代中国的自我理解提供了重要视角,也为大国复兴时代的中国人开启了想象未来的广阔空间。由《中国的奇迹》一书发展起来的“中国奇迹”理论和林毅夫进一步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赢得了国内外经济学界的好评与赞誉,这一基于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实践的重要理论贡献,正在引起世界经济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也许再过20年,当中国“稳定地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中”的时候,人们才能更充分地认识到他们的天才预见。两本著作都把“中国”作为书名的关键词,并非偶然巧合和随意而为,透出来的是文化自觉所应有的立场和态度。
路标五:多元之道
精神生活的多元需求,当然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一种常态,多主体、多样式、多层次、多选择,反映出文化的丰富与繁荣。以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艺术节、市民文化节、上海书展、社联学术年会、学会学术活动月、“望道讲读会”、“思南读书会”、“鹿鸣书汇”读书会,“解放书单”、中华艺术宫、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等常态和主题展览,勾画出一幅上海市民精神生活的常态地图。第1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如期举办,8天的展映并不只是明星和评委的聚会,热情的影迷成为了这个节日的真正主角;第16届国际艺术节让近万名艺术工作者相约申城,献演45台剧目105场,举办13项展览博览活动,逾5万人次的观众在各个演出现场分享了艺术节的精彩;市民文化节推出的中华经典诵读、传统知识大赛、演讲朗诵、沪语大会、相声大会、写作大赛、演奏大赛等项目,让不同层面的市民的在精神享受中提升了文化涵养。上海书展迎来参展出版单位500多家,参展图书品种超过15万种,书展期间举办的各类阅读文化活动600多场,近千位中外作家、学者和各界名人汇聚申城。以《共产党宣言》翻译者、上海社联首届主席陈望道先生命名的“望道讲读会”,以七天七场的讲读重磅亮相,释放出以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态度坚守文化理想的强烈信号。思南读书会的文学沙龙、解放书单的阅读引领,东方讲坛、文汇讲堂、博雅讲堂以及各类论坛,让书香上海、文化上海在人们心里形成了实实在在的具体感受。多元没有让人迷茫无措,新常态下上海的精神生活之路正在被文化的七彩光谱照亮。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兹在《名利场》杂志2015年1月号上刊发文章,标题为:中国世纪从2015年开始。这也许又是一个天才的预见,中国人为迎接这个新世纪的到来,既要有物质的准备,也要有精神文化和思想的准备,在“一带一路”枢纽点的上海,在新常态的基础上,开启了充满希望和富有意义的文化创造。
2014上海文化十大记忆
1、上海文学艺术奖时隔12年再启评,“终身成就奖”、“杰出贡献奖”和社会科学界“学术贡献”获得者,为城市文化和学术发展树立标杆。
2、李泽厚在华东师范大学主持伦理学讲习班,在青年学子和学术界产生轰动。东方讲坛•文汇讲堂“哲学与我们的时代”系列演讲,掀起哲学和思想风暴。
3、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印度裔英国籍作家维•苏•奈保尔莅临上海文学周,受热捧。著名作家贾平凹带着《老生》来沪演讲,会场爆棚,长达1小时为听众签名创记录。
4、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迪新著《21世纪资本论》中文版出版,作者皮凯迪到访复旦,在学术界掀起“皮凯迪旋风”。
5、“望道讲读会”、“思南读书会”、“解放书单”等一批各具特色的读书会及书单构成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新选择、新地标,私人阅读、学术阅读走向公众视野。
6、巴金110周年诞辰纪念展首次全方位展示巴金的“信仰世界”、“文学世界”及“生活世界”。“讲真话”和“理想主义”激起人们对这位文学巨匠的深切怀念。
7、世纪出版集团推出张维为“中国三部曲”的压卷之作——《中国超越》,再版林毅夫教授等学者20年前著作《中国的奇迹》,引发社会各界对中国经济和中国发展模式的广泛讨论。
8、纪念梅兰芳诞辰120周年,首部3D京剧电影《霸王别姬》在美国洛杉矶首映,唤起美国各界对中国传统国粹艺术的痴迷热情。青年京剧演员蓝天系列专场演出——文韬武略,火爆天蟾舞台。
9、国内第一个建在弹簧上的 “全浮建筑”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正式启用,“馄饨皮”成为上海艺术新地标。金宇澄《繁华》获奖多项,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
10、苏东坡《功甫帖》真伪引争议,刘益谦24次刷卡2.8亿港元购回“鸡缸杯”,海外文物回家路漫漫。《北平无战事》意外走红,“建丰同志”成反腐铁腕代名词。